耈街彝族苗族乡
地名由来:耈街,原名狗街,由十二生肖择日集市而得名。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将“狗”雅化为“耈”,寓长寿吉祥之意。
"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位于昌宁县城东北部,距县城73公里,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地州结合部,东与本县珠街乡接壤,南与凤庆县诗礼乡山水相连,西与本县漭水乡隔江相望,北与永平县水泄乡毗邻。全乡国土祥查面积37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8.5万亩,森林覆盖率62.5%,境内最低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2856米,平均海拔1800米,相对高差较大,呈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5.8℃,年降雨量1100——1300毫米,无霜期280天,干湿季节分明,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是一个汉、彝、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山区农业乡。
一、人口资源状况全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乡共有5563户23110人,其中农业人口22319人,占总人口的96.6%。在总人口中:汉族18081人,占78%,少数民族5029人,占22%(其中彝族3832人,占总人口的17%;苗族1100人,占总人口的5%)。彝族主要分布在打平、土皮、阿水、栗木村;苗族主要分布在土皮、打平村。二、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全乡耕地总面积39699亩,其中水田5487亩,旱地34212亩。全乡以农为主,以农为生。粮食、烤烟、林业、畜牧业是全乡的四大产业。粮食是全乡的基础产业。2002年,全乡大小春粮食复种面积53138亩,总产814.3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370公斤。
烤烟产业是全乡的经济支柱产业。2002年,全乡种植烤烟4122户16650亩,交售烟叶2036800公斤,其中上等烟比例达26.4%,中等烟比例达60.5%;平均每亩单产达123公斤,平均单价8.86元/公斤,平均亩产值达1090.40元;烟农总收入1804.6万元,种烟农户户均收入4377.98元,提供国家税收400万元。单烤烟产业,农民人均收入992.20元。
以泡核桃为主的林产业是全乡的特色优势产业。耈街种植泡核桃历史悠久,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300多年前就有种植,解放后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泡核桃已逐渐成为耈街无可替代的骨干产业。耈街乡的大部分土壤气候条件符合泡核桃生长要求,泡核桃树势强,树冠大,分枝茂盛,根系发达,寿命长,丰产性好。所产泡核桃具有果大、饱满、仁白、味香、出仁率高等特优品质,是核桃中之上品。
历史沿革: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设东木龙里,属顺宁府。
清末时期,外六部随漭氏划归柯漭乡。
民国初期,划归龙马乡,属顺宁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置昌宁县时称龙马乡,属昌宁县第二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设伏龙镇、金马乡,属第五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称龙马乡。
1950年初,永平匪首侯茂祺盘踞打平村一带设伪亦龙县;同年8月,设新盟镇属第五区。
1958年,成立团山公社(又称荣新公社)。
1962年,改为奇街区。
1969年,改称五一六公社。
1980年,改称耈街公社。
1983年,设立耈街区。
1988年2月,撤区设乡;同年4月,改称耈街彝族苗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