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山寺
共 174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50
历史沿革
元山寺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陆丰市碣石镇乡民在碣石北郊的山岗(原名圭山)上,建有一小庙,奉“北极玄武,元天上帝”之神像。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碣石卫总兵建筑碣石卫城时将小庙改建为“玄武庙”。明万历五年(1577年),碣石卫总兵主持将玄武庙扩建成现存的规模,始称“玄山寺”。
元山寺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住持僧石溪长老主持修建元山寺。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住持僧别天长老主持修建元山寺庙宇。
清光绪六年(1880年),元山寺庙遭蚁蛀,由、碣石镇总兵李扬升、邓万林与住持蹭释大同募集重建。
1981年,元山寺重建福星垒塔。
1986年,重建玄武山戏台,修复后的元山寺仍保存明清对代的古建筑风貌。
建筑特点
元山寺
元山寺依山建筑,布局为多单体建筑四合院,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建筑结构严谨,重斗叠拱,高脊飞檐,雕梁画栋,传统瓷贴,显得宏伟壮观。这种布局旨在烘托庄严、肃穆、神秘的宗教气氛。元山寺还利用建筑地基不断抬高和室内光线明暗递变来烘托宗教气氛,这是许多山寺建筑所惯于采用的方法,元山寺建筑的整体地基随山势而抬升,而且在整体建筑的内部其他地基也进行了分级抬高。从山门到正殿的神像,共有三处抬升,累计高差达3.66米。
元山寺建筑空间利用天井与建筑相交织,使整个寺庙具有空间变化的丰富性和连续性。天井的布局,加强了建筑空间变化,开合变化的丰富性。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元山寺历经数百年,寺内保存着一批具有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记载着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保国安邦的历史史实。
保护措施
1983年至1985年,陆丰市对元山寺庙宇进行了修茸完善。
2014年7月21日,元山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明万历五年(1577年),碣石卫总兵主持扩建玄武庙,始称“玄山寺”。
康熙元年(1662年),清圣祖康熙(名玄烨)即位后,为避帝讳,改“玄”作“元”,且古时“玄”、“元”二字通用,故此后有“元武山”“元武庙”“元山寺”“元山祖庙”等称谓。《广东通志》有关记载,也有“元武寺”称谓。
典故传说
元山寺
《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陆丰县志》载叶春及撰文的《新建碣石元武山记》云:“元武,北方之宿,其象龟鳖,有甲,能御侮,故兵家殿之。”元山寺于宋代奉祀“玄天上帝”,至今仍有“武当飞来”题匾。但据考究,元山寺当时没有道教的神职人员(道士之类)专职供奉,而自明代万历年间己有佛教憎人到元山寺阐教。据《陆丰县志》云:“(碣石)城西桂林有永兴寺废”,候公(继高)“虑无以共僧,”将永兴寺遗田若干,归扩建的元山寺“兀食于僧”。又据民间传说,明万历年间碣石卫总兵侯继高,其母笃信佛教,侯比较孝顺父母,并受母亲信仰佛教思想之影响,而在碣石任职时,扩建元山寺,并支持佛教僧侣居寺阐教,置寺田岁租,养僧礼佛,故佛僧人在元山寺得以衣钵相传。
节庆活动
元山寺庙会
元山寺,当地叫重光大庙会。据史料记载;自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举行首届重光大庙会,尔后,每逢天干“丙岁”,即十年一度,“举行一次重光庙会庆典活动。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共举行过六次重光大庙会。
1956年,重光庙会庆典活动,因解放后破除各种旧习俗而中断。
元山寺庙会
1991年,恢复元山寺传统庙会活动,“陆丰县碣石玄武山庙会组织委员会”经过数月的筹备,于农历九月九日举行庙会活动,为时七天。邀请了华侨、港澳台同胞200人参加,鸣礼炮、放气球、放和平鸽。民俗文艺游行活动,计有1800多人,表演了富有地方特色和宣传社会主义内容的49个文艺节目,游行队伍长达一千米。玄武山戏台公演了陆丰正字剧团的“三国戏”,并有广东潮剧团、上海歌舞团、河北驯化杂技团等文艺团体在各处分别公演。晚上,进行了烟花汇演。
旅游信息
地址:元山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北郊玄武山旅游区内,面濒南海,滨于碣石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