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区

联合创作 · 2023-08-01 01:08

地名由来:长洲区位于有“绿城水都,百年商埠”美誉的梧州市城区西北部,辖区主要分布在浔江、桂江两岸,是梧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21年12月,长洲区授牌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长洲区人口数量为29.93万人,位列梧州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广西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9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769位。

2019年3月,长洲区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长洲区位于梧州市区西部,东北邻蝶山区和苍梧县长发镇,西南与苍梧县龙圩、人和镇和藤县塘步镇相壤,梧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在建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协综合办公大楼均坐落于辖区内,该区将成为梧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洲区水陆空交通便利,长洲岛是全国第二大内陆岛,梧州长洲民用飞机场建于岛上,水路可直通桂林、南宁及粤、港、澳。陆路有321、207国道,南梧二级公路以及在建的苍(梧)郁(广东郁南)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贯通。

长洲区的前身为梧州市郊区。1951年4月,梧州市郊区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月撤区并乡,同年10月设立红旗人民公社,1984年9月,恢复梧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市委确定郊区党委、政府为县处级建制。2003年2月13日,梧州市进行区划调整,撤销梧州市郊区,成立梧州市长洲区。辖原市郊区长洲镇和新兴、龙新、平浪3个村,以及从苍梧县划入的倒水镇、蝶山区大塘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377.76平方公里,总人口14.38万人。

长洲区是梧州市主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1956年和1975年,分别有某地面积1038亩和4500亩。2002年蔬菜产量6.27万吨;水产品产量5248吨;肉猪出栏10.199万头;家禽出栏349万羽。全区的经济支柱是乡镇企业,2002年有大小企业2292家,企业总收入29.2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收入的93.22%。林地面积28.196万亩,1999年调查森林覆盖率62.82%。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3个村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价)3.94亿元。农村社会总产值(现价)25.29亿元。财政收入5870万元,比1990年增加14.70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比1990年增加3.20倍。

郊区党委、政府建立以来,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改革开晚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90年代后期,连续4年获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双文服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郊区的文教事业蓬勃发展,赛龙舟历史悠久,多次在市龙舟赛获得名次。改革开放后,创作了不少新歌舞,并在梧州市全市文艺汇演获殊荣。早在清光绪末年,长洲岛就开办蚕业学校,2001年,全区有小学19所,境内有中学5所。该区人才辈出,在清代曾有“苍梧六举长洲四”之誉,全区有进士11人,举人36人。

建置沿革

梧州市郊区建于1951年2月,由河滨镇的九龙。太和。新民等村和苍梧县第三区的旺步乡及第四区新华乡的钱鉴村等一乡4村合并而成。同年4月,成立郊区人民政府。分设和平、东兴、旺步3个乡,20个行政村,人口9937人。1952年2月19日,增设西兴、塘源2个乡。1953年2月11日,增设高旺乡。1953年,撤销郊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翌年6月,复称郊区人民政府。次年8月,又改为郊区公所。1956年6月,郊区下辖的5个乡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月,撤区并乡,分设三云、旺步2个乡人民委员会。8月,三云、旺步乡和由苍梧县划入的扶典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为红旗乡。10月,梧州市红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为生产大队。

1960年4月,增辖苍梧县划入的龙新生产大队。1970年11月,又增辖苍梧县划入的正阳等12个生产大队。1976年4月,成立郊区革命委员会,辖红旗人民公社。1979年2月,撤销郊区革命委员会,分设红旗、长洲。扶典3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2月,梧州市人民政府将红旗公社的东兴大队划出归市蝶山区管辖。1984年9月23日,恢复郊区人民政府,郊区辖长洲、龙湖、城东3个镇,19个村民委员会,322个村民小组。2003年2月13日,梧州市进行区划调整,撤销郊区,设立长洲区。政府驻地由新兴一路胜龙里10号移址新兴二路193号,并于当年8月举行办公大楼乔迁和长洲区成立授匾仪式。辖长洲镇、倒水镇,大塘街道办事处。兴龙办事处,共35个村(社区)居委会,625个村(居)民小组,32268户(其中农业户22942户),143800人(其中农业人口88741人)。

自然环境

长洲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贯穿其间。年平均温度21.1℃,降雨量1503.6毫米,年相对湿度78%,年无霜期长达341天,年太阳辐射量113.454千卡/厘米。土地以红壤土为主,从可利用方面分为水稻土壤、旱地土壤,自然土壤三大类,基岩以砂页岩分布最广,花岗岩次之。有大小山峰30座,最高的天子顶,海拔555.3米。清江、西江、枝江从境内通过。属长洲区辖内流入清江、西江、桂江的较大河流有17条,集雨面积约163.36平方公里。

乡镇企业

清朝嘉庆年间,长洲就有蜜枣制作工场。民国年间,长洲丝织品颇有名气。1958年有社队企业30多家。“文革”期间,一些企业被迫停办,1978年有社队企业193家,总产值611.36万元。1985年后,乡镇企业形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饮服务业4大支柱。1990年发展至1448家,总收入4083万元。1995年,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0.1%,龙湖、长洲、城东3个镇被评为梧州市明星镇;新兴村企业收入超亿元,成为自治区百强村之一。1995-2000年,有外资企业42家,营业收入2.四亿元,税金753.9万元,1998-2000年,产品出口货值6769万元。1997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5.28亿元。1994-1997年连续4年获自治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区)”称号。1998-2001年,郊区政府在贯彻《乡镇企业法》的同时,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郊区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优惠办法》等文件。2001年乡镇企业总收入25.91亿元。4年间,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75%,营业收入增长14.11%,固定资产累计投入2.235亿元。2002年,营业收入29.28亿元。

土特产品

有长洲蜜枣、蚕丝织品(丝织渔池布)、响水桑寄生、各种规格鱼苗、长地玉兰花、青皮冬瓜、华堂肉桂、春冬蜂蜜、火山甜笋、井底米粉等。

蔬菜

市郊区蔬菜生产历史悠久。解放前,市郊的东兴、高旺和长洲岛等村农民,都以种植商品菜为生。解放后,郊区人民政府贯彻“以蔬菜生产为主,为城市服务”的方针,确定东兴、和平乡为蔬菜生产基地面积400多亩。1953年,发展至733亩,上市产量290万公斤。1971年,将增辖从苍梧县划入的长洲、泅洲岛上5个大队,列为蔬菜生产基地。当年,有蔬菜基地面积4500亩,上市蔬菜产量1650万公斤。1979年后,将河口、龙华、龙平、平浪村的部分耕地改为菜地。至1993年,有蔬菜基地面积6340亩,上市蔬菜3345万公斤。2001年,有蔬菜基地面积6379亩,蔬菜上市4599万公斤,占全市蔬菜上市量的75%以上。翌年,蔬菜基地面积6370亩,蔬菜上市量5215.4万公斤。

20世纪60年代起,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引进新良种,建立和健全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和科技网络,推广应用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保护地膜、小棚育苗和遮阳网、防虫网。2001年,蔬菜品种由1953年的53个,增至102个,不少反季节蔬菜,四季常青,做到上市蔬菜数量足,无淡季,品种多,质量好。

粮食、经济作物

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1954年水稻播种面积1.54万亩,总产量2405吨,亩产156公斤。1972年播种面积3.49万亩,总产8160吨,亩产234公斤。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部分水田改作鱼塘和甘蔗、菜地。1992年水稻播种面积l.74万亩。2001年为l.59万亩,总产量分别为4791吨和4866吨,亩产分别为276公斤和306公斤。2002年水稻播种面积1.35万亩,总产量437万公斤,亩产324公斤。此外有少量玉米、小麦和红薯。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1955年有甘蔗面积543亩,总产量1459吨,亩产2.69吨。1975年,种植面积7599亩。1992年3621亩,总产量1.09万吨,亩产3.01吨。随后由于糖厂转产,郊区不再种植甘蔗。经济作物还有少量木薯和蚕桑。

畜禽业

畜禽业以生猪、鸡鸭为主。1950年生猪存栏1758头,1957年5749头,公社化时强调集体饲养,生猪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鼓励农民养猪,1985年生猪存栏6.917万头,肉猪出栏1.998万头,2002年生猪存栏7.96万头,肉猪出栏10.08万头。家禽在50年代以自食为主,数量不多,公社化大办食堂时,限制家庭养禽,数量更少。改革开放后,家禽饲养飞速发展,1985年家禽出栏30.5万羽,2002年出栏349万羽,禽蛋产量1421吨。

水产业

水产业主要是淡水渔业。长洲区气候暖和,水资源非常丰富。长洲岛素来是天然的优良鱼岛。当地江河捕捞历史悠久,清康熙四十六年(170年)便有文献记载。天然的“长洲鱼苗”享誉国内外。直至“长洲鱼苗坐飞机”漂洋过海,落户异邦。这在当时曾一度传为佳话,至今“长洲鱼筛”广为业内人所用。民国19年(1930年)鱼苗捕捞量38亿尾,1973年37.52亿尾。此后,长洲家鱼人工繁殖技术逐渐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因素,环境破坏严重,水患不断,水质恶化,天然鱼苗产量急剧下降,1987-2000年,年产量不足1亿尾。2001年鱼苗产量明显上升,当年鱼苗产量2.56亿尾。1978年,成鱼捕捞41吨,1989年87吨,2000年119吨。

解放后,全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长洲的池塘养鱼水平较高。据统计1950年、1974年、1990年、2000年的池塘面积分别为350亩、3553亩、5174亩、8329亩;1972年、2002年的亩产量分别为8l.38公斤、610.79公斤,总产量分别为26.35万公斤、514.90万公斤。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5248吨。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长洲人开展集约化的网箱养鱼。1991年、1995年、2001年,网箱面积分别为100平方米、2048平方米、8984平方米,总产量分别为3000公斤、7.18万公斤、72.10万公斤。2002年,网箱面积发展到12311平方米,总产量110吨。

林业

解放前大部分是薪炭林。1949年,森林覆盖率为28.6%。1972年,有林面积17.93万亩,其中用材林10.35万亩,经济林870亩。总蓄积量22.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57%,绿化率65.01%。林木主要分布在塘源、旺步、高旺、华堂、思扶、扶典、河口、双桥、龙平、龙华、平浪、新民、龙新等村。1991年,林业用地27.45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5.95万亩,占林地面积94.54%。森林覆盖率62.6%。同年,实现消灭荒山目标。1994年,实现绿化达标。1995年、1999年和2000年,华堂、思扶和龙新村,分别获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绿化“千佳村”称号。1999年,有林面积26.63万亩,其中用材林22.65万亩,经济林2.83万亩,总蓄积量57.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82%,绿化率91.83%。2002年,有林面积26.11万亩,林木蓄积量65万立方米。

园艺作物

园艺作物主要有果树、花卉、盆景。解放前,种植水果较少,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果树共有6171棵。解放后,水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也随之增加。1953年,有水果面积290亩,产量148.l吨。1965年,建立村级果园7个,种植水果面积1244亩。1974年,在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联办的千亩红岭果场的示范作用下,有14个大队建立了百亩果场,加快了水果生产的发展。1983年,有大队果场16个,生产队果场72个,林植水果面积4465亩,产量844.5吨。1985年,取消水果派购任务,调动了农民种果积极性,出现农民大办果场、山庄热潮。1990年,种植面积达9792.4亩。2001年,水果种植面积9570亩,产量1772吨,分别比1953年增加9280亩和1623.9吨。2002年,水果面积1.02万亩,产量1833吨。

水果品种主要有:柑橙、蕉类、芒果、李、梨、沙田袖、荔枝、龙眼、柿子、石榴、菠萝等。种植花卉、盆景较多是长洲镇的长地、竹湾和龙华村。

交通

交通以水陆交通为主,梧州机场坐落在长洲岛。水上交通由于清江、西江、枝江流经郊区,北可通桂林,西可通南宁、百色,东可通广州、香港、澳门。20世纪60-70年代,开通了旺步、塘源、扶典、龙新。思扶、华堂、平浪、三龙和长洲等18个村的乡村主干道。90年代部分主干道铺设了混凝土路面。2002年,公路总里程296.7公里,其中国道2条,里程43公里;县道3条,里程20公里;乡道13条,里程90.8公里。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100%,二级公路占38.55%。2002年,全区拥有车辆582辆,其中客车62辆,货车250辆,拖拉机270辆。

财政

1986年前,郊区本设置财政管理机构,由市财政局(科)直接管理。郊区人员工资、福利、公务费、会议费等一切费用,制订预算计划,报市审批,由市财政局拨给,费用不足时,再申请追加。1987年,郊区设立一级财政,当年自行组织收入192.24万元。1988年,财政实行“核实收支基数,递增上解收入包干,超收全留,歉收自补”办法,当年财政收入395万元。随后郊区政府积极发展生产,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强税收征管,坚持适当从紧,抓好增收节支,使财政收入稳步上升。1995年,财政收入2070万元,2001年财政收入4788万元。开支坚持量入为出,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1988年财政支出250万元;1998年和2000年财政支出分别为3195万元和3760万元。2001年财政支出为4714万元,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2002年,财政收入5870万元,支出5434万元。

村民收入。解放前,郊区农民大部分靠祖耕田地和打工卖柴取得收入。土改后,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收入较稳定。1956年至20世纪70年代,农民收入主要靠集体分配所得和一些家庭副业作补充。集体人均纯收入在40-120元之间。改革开放后,村民人均收入显著增加,1987年、1995年、2001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63元、1689元、3053元。2002年,人均纯收入3255元。村民在信用社的存款余额逐年上升,1993年、1996年和2001年存款余额分别为6040万元、1.378亿元、1.8l亿元。2002年存款余额1.87亿元。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