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 3.2 万的月薪,忍了

共 2861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3-08-03 22:29

最近我接触了一个产品经理,工作 6 年,月薪 3.2 万,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在同一家公司。


他是我之前提供产品顾问服务公司的员工,因为对接我比较多,所以几轮下来也慢慢熟悉了。


上周他从原公司离职了,跳槽去了北京一家大厂,我内推介绍的。


可能有人觉得我这么干是不是有点不厚道,既收人家的顾问费还挖人家墙角。


可在我看来,一个被严重价值低估且长期遭受 PUA 的人不应该就此埋没下去。


先说下目前情况,我已经结束了对这家公司的顾问服务,解决了一个产品难题、小范围带来了业绩提升、重塑了产品团队的工作 SOP、制定了接下来半年的产品规划,老板很满意。


虽然一直是线上工作,但透过屏幕也能感受到老板认为这钱花得值。


当然,看到这篇文章后他就知道自己手下 6 年老员工是被我挖走的了。


在我梳理这家公司业务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创新业务和冗余产品线非常多,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是没有明确需求场景和市场信号的。


简单说,就是内部 YY 出来的东西。


在与业务、产品、技术以及销售团队的线上访谈中了解到,起初大家并不认可,但也架不住老板的持续输出和强势 PUA。


慢慢的,这种 YY 就被灌输到大家的认知里去了,很多人都是不自觉地开始相信。


相信是好事,相信会转化为执行,执行就有希望看到结果。


可是,我一个外人以客观视角来判断的话,这些创新业务和冗余产品其实只会走向一个终局,失败。


这些项目有一个共性,需求来源于个人判断,业务起始于逻辑推演,就像一个被精心设计的游戏,主角们都深信不疑。


但是,这也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本身的不成立。


从已经定性失败的项目来看,大多数都是熬不起时间和资源后选择了默默关闭,而那些还在探索的项目其实也大多如此。


老板是个很有想法和工作热情的人,思维非常活跃,所以点子比较多。


有时候一个会议上能蹦出好几个点子,激动之余就冲动立马组建突击小队去落地想法。


从历史信息中了解到,他们公司很多人都被排列组合过不少突击小队,但大多数都撑不过三个月。


老板有个能力,在我看来就是稀缺的现实扭曲力。


他会把一个想法赋予宏大叙事,并且为听的人冠以使命感,让你相信,让你蠢蠢欲动参与其中。


说得直白点,就是 PUA 能力很强。


在这种现实扭曲力的加持下,公司内部很多人都选择了相信,包括他。


其实这哥们儿能力不错,尤其是执行力很强。即便是 YY 出来的业务,他也会为其制定一套逻辑严谨的产品落地方案,然后推动执行上线。


产品做出来不少,每一次的失败也都有完整复盘,但经不住下一次的 PUA 加持。


有一次我问他,我说你们过去做的这些项目其实是缺乏事实根据和明确的市场信号的,难道你们不知道么?


他的回答让我很意外,他说,当然知道,但为了这 3 万 2 的月薪,忍了。


当即我就没再多问,因为这是一种无奈,一种对现实的妥协。或许他也知道,即便是换一份工作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有些事他控制不了。


唯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


其实这样的人在职场中挺多的,本身能力 ok,公司也适应,待遇还可以,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虽然有些不足,但也都还在他们可接受范围内。


就像我经常会收到的一类提问,说自己没遇到一个好领导、没碰上一个好项目、没身在一个好环境,试图通过跳槽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跳槽的确有概率改善现状,但也有可能只是换一个地方重新经历。


环境可以选择,但很难改变,唯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以及自己如何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去提升。


就像他一样,虽然经常承接老板的新想法,但每一次他都还是认真去完成,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新东西,也会学习到很多新技能。


就像穷山沟了也能出来清华北大的学生,虽然概率低了点,但至少证明了一点,人定胜天。


我以前也是在创业公司工作,几年下来也做过不少项目,经常是一个失败了再起一个。


在外人看来我们就是瞎折腾,但我还是非常珍惜每一次的实践机会,去深度认知一个行业、去近距离接触业务、去全方面学习怎么做产品。


当我离开创业公司去大厂面试时,其实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项目。


但凭着对行业的认知、对业务的掌握、对产品的理解,我还是成功打动了面试官,最终进了大厂。


我一直认为,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缺什么,什么不足就补什么,什么不会就学什么,没有什么事会自动发生,一切都靠自己主动获取。


如果你起点不高,那就比别人多往上爬一点,可能需要多一点时间,可能会更累,但这就是方法,也是最朴实的出路。


人终归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生物,变化,就会迎来机会。


其实我觉得这哥们应该感谢他老板,如果不是他老板关注了我、加入了我们星球、联系了我谈了合作,可能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这次他能成功入职也不完全归因于我,毕竟人家面试也看水平和能力,如果不是他过去的积累和主动学习,他也不可能成功。


从结果来看,是好的,薪资涨了 20%,换了一个成熟业务,进了一个人才密度更高的产品团队。


当然,他老板并不亏,或许有一天他们还有合作的机会。


而我,只是个过客。


推荐阅读:《斗胆给微信团队提个建议
················· 唐韧出品 ·················

▲ 点击上方卡片进入发消息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关注唐韧,用产品思维洞察现象背后的逻辑

安可时刻

昨天有读者问我,PRD 里的细节要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


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在星球专栏里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PS:如果你还没有加入星球,入口在下面👇🏻


浏览 3600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