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

联合创作 · 2023-07-25

地名由来:以嵊山(神前、陈钱、尽山)、泗礁山两岛的首字得名;嵊泗为岛屿围拱之意,据《中国地名辞源》:传早年有人航海过此,见其旁有四块礁石,故名泗礁山。

2023年3月,嵊泗县被确定为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3年1月,嵊泗县被认定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2年8月,嵊泗县入选浙江省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名单。

2022年8月,嵊泗县入围2022年“两山”发展百强县,排名第3。

2022年1月,嵊泗县被确定为2021年度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县。

2021年9月,嵊泗县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7月,嵊泗县入选2021中国品质休闲百佳县市榜单。

2021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嵊泗县为浙江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市、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嵊泗县人口数量为6.69万人,位列舟山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4位。

+查看更多嵊泗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嵊泗县又称嵊泗列岛,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是浙江省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的一个海岛县,全县有大小岛屿630个,其中百人以上常住人岛屿16个。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38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大县,陆域小县。全县辖3镇4乡,2021年末户籍人口72534人。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122.6亿元;财政总收入12.5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1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456元,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42元。

一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嵊泗地处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的中心,我国贸易及运输最繁忙的南北海运和长江水运“T”型枢纽点上,扼长江、钱塘江出海口之要冲,是国内外海轮进出长江口的必经之地,是长江黄金水道连通外海的唯一通道,更是配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于一体。同时,嵊泗背靠沪、杭、甬等大中城市群和长三角辽阔腹地,距上海芦潮港31海里、宁波75海里和舟山74海里。随着东海大桥的建成和沈家湾客运中心顺利投入运行,嵊泗已融入上海、杭州两小时经济圈,更有利于接受长三角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

二是港口资源得港独优。嵊泗是宁波—舟山港的重要组合港,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主要有洋山港区、泗礁港区和绿华山港区。嵊泗适宜开发的深水岸段有9处,总长46.5公里,其中水深15米以上岸线36.5公里,水深20米以上岸线10公里,目前深水岸线已开发利用15公里,尚有70%岸线未利用开发。进港航道水深在20米以上,25—30万吨级船舶可全天候进出港口。港域内有锚地10处,其中可锚泊10万吨级的锚地有5个,可锚泊30万吨级船舶的锚地有3个,占舟山港的60%。2021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0160.14万吨。

三是旅游资源得景独秀。嵊泗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素有“海上仙山”的美誉,具有“碧海奇礁、金沙渔火”等原生态旅游特点,已被认定的风景点有50多处。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四个景区:即以碧海金沙、渔家休闲、海鲜美食为特色的泗礁景区,以远东第一大灯塔—花鸟灯塔和雾岛为特色的花绿景区,以渔港、海崖和渔俗为特色的嵊山—枸杞景区,以幻石灵礁和现代港桥为特色的洋山景区。

四是渔业资源得渔独丰。嵊泗是全国十大渔业县之一,地处著名的舟山渔场中心,水产品资源丰富,被称为“东海鱼仓”和“海上牧场”。盛产带鱼、大小黄鱼、墨鱼、鳗鱼和蟹、虾、贝、藻等500多种海洋生物。马鞍列岛现代渔业综合区列入第二批5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成为浙江省首个省级现代渔业综合区;嵊泗的贻贝产品曾荣获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省渔业博览会金奖,并被认定为省级绿色食品、优质无公害产品和省级名牌产品,首个“中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产品,同时我县还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贻贝之乡”称号,拥有全省最大的贻贝产业化基地和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是宁波、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鲜活水产品供应基地,2021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41.09万吨,渔业总产值60.37亿元。

五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按照“一中两翼”岛城建设思路,我县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体系,全力推进城乡融合,不断提升县城的综合功能。县海洋文化中心、菜园三小、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生活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先后建成。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要求,深入实施渔农民饮用水、村庄示范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和强塘固房等惠民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基本实现了陆上公路网络化和海上交通高速化。建立了本岛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全县海水淡化规模达到日产14000吨。舟山至嵊泗110千伏电力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实现了嵊泗与浙江电网的联网。

六是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县已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县、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验收;连续8次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县,3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等;社会安定和谐,治安状况良好,连续15年被评为“浙江省平安县”,夺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历史沿革:

嵊泗古称北界村,北宋熙宁六年(1073)设,属昌国县蓬莱乡。

宋宝庆《四明志》卷二十:“蓬莱乡,在县东北海中二百五十里。

总五都,管里一,村三。

岱岸里。

岱山村、朐山村、北界村。”以地处昌国县之北部,主岛泗礁山岛古称北界山得名。

由之派生了北界坊、北界巡检司等地名。

宋宝庆《四明志》卷二十在“酒”目下有北界坊名称记载。

宋开庆《四明续志》卷四:“北界(酒)坊,月纳一千一百五十三贯七百七十六文。”其榷酒收入远大于当时称为砂岸税的渔业税收入。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五:“巡检司五处……北界,在蓬莱乡之第五都弓兵三十名。”明洪武十九年(1386)因海禁,居民迁至内陆,翌年北界村废。

明洪武、清顺治年间,嵊泗经历3次海禁。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展复,二十九年(1690)江浙两省在嵊泗分汛划界,从此进入两省分治局面。

清光绪《崇明县志》卷七:“康熙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以浙盗猖獗申巡洋例,总兵梁鼐委左营游击丁际昌等与浙江定海镇左营游击叶纪等分定洋汛,以洋山、马迹山为界,马迹山脚以南之洋岛属浙江,大羊山脚以北之洋岛属江南,自西至东,洋面山岛俱以两山为准,立碑于小羊山。”康熙五十年(1711)第四次强迁嵊泗居民于内陆。

乾隆年间逐渐再次展复,嵊泗仍为江浙两省分治。

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浙两省官员勘定尽山界的史实及界线走向,并于小洋山立“勘定尽山界碑”。

因此,明清及民国各类志书无嵊泗政区名称记载,仅在“山川”“汛地”等条目下记载部分海岛名称。

1947年9月建立嵊泗设治局。

1949年10月置嵊泗县。

“嵊泗”一名沿用至今。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