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杖子乡

联合创作 · 2023-08-13 13:00

地名由来:清乾隆元年(1736)古姓来此定居得名古杖子,1983年人民公社改称乡,由于牌子和公章误写为谷杖子乡,由此延续至今。

谷杖子系清乾隆元年谷姓来此定居,盛产谷子,加工小米誉为“黄金米”,清朝宫中贡品而得名。

●地理位置

谷杖子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20°,北纬41°。乡政府所在地为谷杖子乡本街。位于建昌县东北部,东与娘娘庙乡相连,南与玲珑塔乡接壤,西与喀左县尤杖子乡毗邻,北靠朝阳县瓦房子镇。全乡总面积100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10月1日,谷杖子、毛杖子、娘娘庙统称一个人民公社叫娘娘庙公社。1961年分公社,从娘娘庙公社分出,成立谷杖子人民公社,1984年建昌县谷杖子人民公社改名为建昌县谷杖子乡人民政府。

●政区划分

全乡共分8个行政村,即:下甸子村、安杖子村、大腿蓬沟村、谷杖子村、吉杖子村、雹神庙村、包杖子村、尹杖子村。

●自然条件

以雹神庙岭为分水岭,形成中间高,南北低的地理特点,平均海拔300米。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境内坐落柏山山脉,属山区丘陵地带。境内主要山峰有柏山,坐落在该乡北部,主峰海拔1020米。境内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温和,夏季炎热,历史最高温度40.9℃,最低温度达-27℃,正常年降雨量300-400毫米。由于境内山多谷深,有数十条季节河流,雹神庙岭以南流水汇入谷杖子水库,为六股河一支流,岭北水系为小凌河源头之一。全乡境内地下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锰矿、铁矿、铅锌银矿等。锰矿在日伪时期就已开采,现在储量依然丰富,铁矿、铅锌银矿都具备开采价值。

柏山风景区

东北一绝——柏山,地处建昌东北部的谷杖子乡境内,柏山峰峦叠嶂,松柏常青,万木丛中柏树占88万株,是东北柏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景区内山嘴子洞穴,属于距今6000年的红山文化类型,早在新石器时

历史沿革:

清乾隆八年(1743)属直隶省承德州塔子沟厅辖。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属直隶省承德府建昌县(凌源镇)玲珑塔乡,置安杖子、雹神庙牌辖。

民国三年(1914)属热河特别区凌源县第三区(药王庙)置安杖子、雹神庙乡辖。

民国二十年(1931)属热河省凌南县第三区(药王庙)雹神庙、安杖子牌辖。

1933年属热河省凌南县第三保(药王庙)雹神庙、安杖子甲辖。

伪康德四年(1937)凌源、凌南两县合并,复名建昌县,属丛杖子村辖。

伪康德七年(1940)建昌县与喀喇沁左旗合并,属喀喇沁左旗丛杖子村辖。

1947年属热河省建东县丛杖子区辖。

1948年撤销建东县,属建昌县辖。

1949年属建昌县第十二区(丛杖子)辖。

1956年并区划乡,由原来的区村制改为区乡制,属玲珑塔区辖。

1958年撤区并乡,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了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成立娘娘庙人民公社。

1962年成立古杖子人民公社。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成立谷杖子乡至今。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