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联合创作 · 2024-08-28 15:56

发展历程

广播阶段

参看:

1949年8月24日19时,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用普通话、福州话、厦门话(闽南话)反复播送《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插播音乐,并转播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和厦门话新闻节目。全天播音4小时。同年9月,福建电台根据上级有关规定,以省会所在地命名,改名福州人民广播电台。9月27日和10月4日,先后开办《评论节目》和《新闻节目》,10月4日开始制订广播节目播出时间表,预告节目。

1950年1月2日起,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全天播音时间由1949年12月每天广播4小时20分钟,增加到5小时(18:00~23:00),办有《新闻》《评论通讯和综合报道》《轮回节目》《商情介绍》和《文艺》节目。《轮回节目》分别设《职工时间》《青年时间》《妇女时间》《儿童时间》《卫生讲座》和《常识讲座》等。同年6月5日起至11月20日,先后开办《社会发展史讲座》《对台湾广播》《人民讲坛》和《记录广播》等节目。

1951年3月5日起,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全天播音2次,共7小时。第一次播音改在7:00~8:30;第二次播音17:30~23:00。同时增办《当天福建日报摘要》。

1951年3月26日起,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有关规定,电台呼号恢复为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同年10月2日起,福建电台在办好省台节目的同时,增加一套专为福州市听众服务的市台节目,呼号为福州人民广播电台。11月17日起,福建电台开办《普通话教学》节目,教听众学讲标准的普通话。

1953年4月1日起,根据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关于“省兼市台,除少数省台为大都市者外,撤销兼办的市台”的精神,福建电台兼办的市台节目撤销,集中精力办好省台节目,并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台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台分别播音。提出以《农民节目》为重点,努力办好《新闻评论通讯》节目,《文艺》节目着重广播优秀的地方戏曲和音乐。5月25日起,与中苏友好协会福州分会合办《俄语讲座》节目。同年11月1日起,增加1个台,分别用第一台、第二台和第三台名称广播。3个台全天共播音15小时15分钟。其中:新闻类节目(含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110分钟)200分钟,占播音总量的21.8%;社教类节目300分钟,占32.8%;文艺节目285分钟,占31.1%;服务类节目130分钟,占14.2%。

1954年底到1955年3月,福建电台编委会组织全体编播人员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并结合本台的实际,研究制订改进广播工作方案,广播特色更加鲜明。

1955年4月1日,福建电台取消第三台节目,第一台安排普通话和闽南话节目,增办《综合节目》(星期一《科学知识》节目);第二台安排普通话和福州话节目。

1956年4月30日,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台和第二台改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第一种节目和第二种节目。同时增加《文化生活》《时事评论》《广播漫谈》等节目。同年,先后在闽南龙溪和闽北南平2个地区派出常驻记者,加强对全省重点农业和重点林业生产地区的采访报道。

1957年2月19日起,逢周二、三、四、五,福建电台在第二种节目19:40~20:30举办《学习讲座》节目。帮助干部和群众解答学习中的理论问题。

1958年2月第三周开始,福建电台举办《每周一歌》节目。6月30日起,开办《农村俱乐部》和《对渔盐民广播》节目。新闻节目和专题广播,集中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生产建设方面的成就,在听众中影响日益扩大。每逢重大节日和中心工作或特殊事件需要,编委会还临时调整播出时间,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广播、特别节目或开广播大会。

1960年,福建电台编委会提出“抓典型、抓关键、抓言论、抓方向性问题,努力提高宣传质量”的要求。《新闻》节目在增加播出次数,加大信息容量的同时,狠抓“快”字,增强时效。《对农村广播》突出政治,配合中心抓关键,在“活”字上作文章。《新闻》《对农村广播》每周至少有一篇言论,增强舆论导向。《文艺》节目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京剧、评剧、黄梅戏、越剧、闽剧、芗剧、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和音乐、相声、广播剧等各类文艺形式,百花竞放。

1963年2月,福建电台编委会发动全台工作人员讨论全面提高宣传质量问题,同时出版《为提高广播质量而奋斗》的内部刊物,各部、组贯彻“以宣传为中心”的精神,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广播宣传出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宣传报道的思想性有所提高。

1965年8月16日开始,第一套节目第一次播音时间4:55~8:40(星期日延长至10:30),第二次播音10:55~15:40,第三次播音17:35~23:20,为了保证《对农村广播》和供广播站转播的其他主要节目,占有较好的广播时间,第三次播音18:30~20:30,增加一个频率,分两种节目同时播音。第二套节目第一次播音时间8:30~13:30,第二次播音15:40~23:55。两套节目全天播音29小时30分钟,星期日为31小时20分钟。《对农村广播》节目也从这天开始在原有普通话、福州话和闽南话播音的基础上增加客家话和莆仙话两种方言,共用5种语言广播。

1967年2月6日,福建电台因局势动乱而停止自办节目(除《对农村广播》节目于同年8月13日停办,《天气预报》节目保留外),只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以宣传为中心”,“为编播服务”等口号,被当作修正主义路线批判,绝大多数业务骨干下放,编播队伍被打散。

1969年3月恢复自办节目,办有《新闻》《对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广播》《工农兵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老三篇”天天学》《学习毛主席语录》和《革命样板戏》等节目。

1972年,恢复《对金门马祖广播》《对渔区广播》节目。遇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社论和重要文章时,除转播外,还用普通话、福州话和闽南话反复重播。

1978年11月6日,自办节目有《新闻》《新闻和报纸摘要》《对农村广播》《对渔区广播》《对金门马祖广播》《人民解放军和民兵》《理论学习》《科学与文化》《英语教学》《文艺》和《天气预报》等节目共计26小时20分钟,占全天播音总量37小时5分钟的71%。1979年,《福建各地》等“文化大革命”前有影响的节目大多恢复。新闻节目的时效性,专题节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有所加强,文艺节目日益丰富多彩。

1981年和1983年前后,根据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和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精神,福建电台先后提出“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抓好新闻改革,带动整个广播宣传的改革”、“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新闻节目求短、求新、求快、求活,努力增加信息量和时效性。

1984年以后,福建电台的宣传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和十三大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民主与法制;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突出报道改革开放中开创新局面的典型人物和事例。

1988年至1990年,福建电台本着“力求加强新闻,精办专题,丰富文艺,扩大教学和服务性节目”的精神,对各类节目作了两次较大的调整。1990年1月1日起的安排是:第一套节目从清晨4:50开始播音,一直播到下半夜1:00结束,广播20小时10分钟;第二套节目5:20~8:00、10:50~24:00播音,广播15小时50分钟;第三套立体声节目,11:25~13:30、17:55~22:00播音,广播6小时10分钟(周日广播7小时40分钟)。三套节目全天一共广播42小时10分钟(星期日43小时40分钟)。每天播出文字新节目时间(不含重播内容)287分钟,约5.7万字,文艺节目播出时间662分钟。新闻节目每天广播20次,计150分钟,星期日还有《新闻综合节目》和《一周要闻》。《对农村广播》《理论节目》和以科教卫生、体育文化及法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之窗》节目,每天各广播4次,1次15到20分钟。英语和日语教学节目,每天广播7次,1次30分钟。《对台湾广播》,每天广播2个时段,共240分钟。

1993年1月1日,开播。10月31日,开播。

1998年5月1日,开播。

福建广电中心外景

2000年12月18日,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开播。

电视阶段

参看:

1960年7月16日,福州电视台开播。

1961年8月,福州电视台停播。

1970年,在全国第二次办电视热潮中,又有一批广播工作者投入省革命委员会组织的“电视大会战”。经过8个月,终于在福州市区乌山建起1座60多米高的电视发射塔,同时利用1座旧庙改建成中心机房,同年12月26日,福州电视台复播,再次开始播出黑白电视。

1976年9月,在邮电部门配合下,接通北京至福州邮电微波干线,传来中央电视台彩色信号,电视图像开始从黑白向彩色过渡。福建人民从此看到中国彩色电视节目。80年代初,使用引进的录像机、摄像机进行节目编采,自办节目制作能力开始增强,电视新闻和专题节目日见繁荣。与此同时,福州鼓岭、泉州清源山、南平懵懂洋等几个骨干发射台先后建立,电视差转台和微波线路发展,电视覆盖面迅速向全省扩展,形成强大的电视传播网络。10月1日,福州电视台更名为福建电视台。

1980年7月上旬起,推出华东7省、市电视台联合创办的栏目《华东见闻》,每星期播出一个电视纪录片或一组新闻集锦。

1981年8月至1982年年底,自办节目增加到每周3次,并相对固定在星期一、星期三和星期六的晚上。每次自办节目的内容,有该台采制的《福建新闻》和不定期的电视专栏节目,加上故事片或电视剧。每次播出时间约4个小时。

1983年,自办节目增加到每周4次。同年9月,开办《体育集锦》栏目,先是每两周播出1次,随后增加到每周1次。

1984年上半年,自办节目增加到每周5次,7月份开始每周自办6次。10月,增辟覆盖福州地区的第二套节目。这年秋天,围绕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三十五周年,除完成建设成就系列片和侨乡风貌系列片外,还制作了旅游、工艺美术和对台湾同胞播出的专题节目;增办《锦绣八闽》《振兴福建的人们》《科学走廊》栏目,每半月播出1次;总编室编辑全国各地的电视片资料,开办《可爱的中国》《神州百花》和《荧屏歌声》3个栏目,每周播出1次。此外,还有《民主与法制》《荧屏剧院》等不定期的栏目。

1985年春节开始,第一套节目每周7天都安排自办节目;7月1日起增办晚间新闻。这一年,设置的栏目增加到15个,其中新开设的有:5月11日开播的《下周屏幕》;7月3日开播的第一个对台节目《海峡同乐晚会》;7月6日开播的全省第一个少年儿童栏目《小星星》。

1986年,先后开办以报道国际体育见闻和重大比赛为主的《体育世界》,法制栏目《晨钟》和服务观众的《文艺与观众》栏目。

1987年,推出三个栏目:《党的生活》《科普天地》和《上下一百年》。

1988年初,合并原有的《文化窗》《文艺百花》《八闽剧坛》和《文艺与观众》栏目,开办综合性文艺节目《假日之夜》,每周末播出1次。同时,福建电视台与广东、上海、北京电视台联合与美国洛里玛影视公司签约,引进该公司的影视精品,推出《海外影视》栏目,每周播出2集,进一步满足观众对文艺和影视节目的需要。这一年,还开办以青年为服务对象的《多彩年华》和纯音乐节目《歌海明珠》。1988年元旦,第一套节目开播时间从19:00提前到18:30。同年秋季,夏时制结束后,第一套节目开播时间再次提前到18:00,从而开发新的播出黄金时间,每天18:00~19:00播1集电视剧,成为此后福建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时段之一。

1989年,各节目部相继开办《好望角》《人口·家庭·社会》《八闽体坛》等栏目。这一年,两套节目共播出2261小时。

1990年初,总编室通过收视调查,集中观众意见,对原有栏目进行调整、合并,并规定各栏目的长度和播出时间。这年7月16日至9月20日,福建电视台首次开办暑期节目,每天下午播出3小时,以丰富青少年学生的假期文化生活。同年10月1日开始,第一套节目增办每天90分钟的午间节目。1990年,两套节目共播出2655小时,平均每天播出7小时20分钟。第一套播出的各类节目的构成为:新闻节目占8%,社教节目占13.2%,电视剧占40.8%,文艺、戏曲占8.5%,体育节目占5.4%,教学节目占1.3%,广告节目占10.5%,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占11.8%。1990年12月,福建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共设定期播出的栏目22个,其中:每天播出1次的有2个(《福建新闻》、《午间新闻》);每周播出2次的有3个(《海峡同乐》《歌海明珠》《海外影视》);每周播出1次的有11个(《下周屏幕》《假日之夜》《体育集锦》《体育世界》《好望角》《文化广场》《人口·家庭·社会》《大观园》《经济见闻》《说说唱唱》《福建教育之窗》);每两周播出1次的有6个(《党的生活》《晨钟》《科普天地》《小星星》《多彩年华》《你说我说》)。每天除了播出2次新闻外,还有2至4个不同类型的栏目同观众见面,初步实现电视节目栏目化。福建电视台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把握舆论导向,既注意搞好正面宣传,突出时代的主旋律,又致力于繁荣荧屏,丰富节目内容。这一年,全台自制节目达到每天102分钟,比上年增长14.3%;下半年,两套节目平均每天播出时数达到7小时57分,全省人口覆盖率达80%。

1991年10月31日,开播,先后设影视频道、综艺频道、服务频道、体育频道。

福建广播电视中心大楼

1994年,福建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正式以)的呼号上星播出。

1998年1月1日,福建有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开播。

1999年5月23日,开播,同时福建有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更名为

2001年7月1日,福建电视台与福建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原福建有线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综艺频道、服务频道、体育频道分别改为、文化生活频道、经济生活频道、体育频道。

融合阶段

东南卫视(3张)

2004年2月8日,原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及其他所属单位整合成立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6月28日,福建音乐广播开播。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电视台视察,对集团把广播电视整合成一家起了“化学反应”的做法表示赞许,这是对集团全体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

2005年1月25日,东南电视台国际频道开播。6月1日,福建电视台文化生活频道更名为福建电视台都市时尚频道,开播。10月1日,东南电视台国际频道更名为

2016年12月23日,福建电视台都市时尚频道更名为

2024年8月8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启动仪式在福州举行。

文化特色

形象标志

福建电视台的旧台标是一个正方形,犹如中国过年之时常贴在门上的“福”字,这暗示“福建”的“福”。同时,它还被分成二份,乃是“FJTV”(福建电视台英文缩写)四个字母的变形,中间的裂缝呈“M”字形,暗示福建简称“闽”(mǐn)。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台标(2张)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于2005年10月1日更换标识,该台标以蓝色和白色为基本色调。蓝色代表了台湾海峡,而中间白色是福建的首字母“F”的变形。这个“F”又形似一只白色的海鸥自由飞翔在台湾海峡上,寓意海峡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人民的交流与交往应不受任何政治限制。海鸥的一对翅膀正象一座桥梁联系着大陆与台湾,同时也预示福建省是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交往的窗口。

分支机构

内设机构

业务机构

直属机构

人员编制

下属频道

广播频率

电视频道

下属媒体

所获荣誉

传播影响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各频率频道共推出近250档节目,每周为受众提供2700小时以上的视听服务,每周自制节目达1200小时以上;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海博TV)每日24小时不间断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图文等各类资讯800余条。福建IPTV是福建省唯一具有合法资质的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为福建全省近600万用户提供新闻、资讯、影视、教育、娱乐等海量内容和便民生活服务。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