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中学旧址
共 186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16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年(1931年)11月27日,奠基建设由孙中山之子孙科着手筹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30日,中山模范县政府“令土地局另行设法划拨沙田,充总理纪念学校校产”。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学校第一期工程完工,作为教学楼的鹤龄堂、皓东堂、寿屏堂、哲生堂,学校行政楼慕贞堂,学生宿舍、膳堂、厨房和附属房屋交付使用。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主楼逸仙堂动工兴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落成。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先后两期落成的纪中校舍,与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民族风格主调大体一致,成了吕彦直设计的孙中山先生纪念设施的系列组成部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中山沦陷,学校被日军占据曾改为伤兵医院,破坏甚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经过修复,师生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返回上课。
1949年后,“私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更名为“中山纪念中学”,校名由时任国家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先生亲笔题写。
1986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对寿屏堂、皓东堂、哲生堂、鹤龄堂、慕贞堂、逸仙堂进行修缮。
2004年,中山市人民政府拨款,对逸仙堂进行综合性维修。
建筑布局
建筑结构
中山纪念中学旧址建筑面积约4630平方米,学校选址前临兰溪水,背靠寿屏山。学校主体结构由当时担任南京中山陵、广州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建筑设计师的吕彦直设计。总体依山势呈阶梯式,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八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群的第一进是校门,由3座牌坊式门楼并排组成,以长廊连接两侧建筑。东侧为“寿屏堂”,西侧为“皓东堂”,两者建筑形式相同。沿中轴线经台阶上第二级平台,平台东侧是“哲生堂”,西侧是“鹤龄堂”,两者建筑形式相同。第三层平台是整个学校的核心,建筑群的最高点—“逸仙堂”。逸仙堂的西侧是“慕贞堂”,东侧为原膳堂。逸仙堂北为寿屏山,是南北轴线的终点。
逸仙堂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皓东堂是为纪念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而建;慕贞堂是孙科为纪念生母卢慕贞女士而建。
建筑特点
中山纪念中学旧址选址于此与其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旧址紧邻翠亨村和孙中山故居,背靠寿屏山,依山势而建。总体布局以逸仙楼为核心,两侧建筑基本中轴对称,庄重严肃,反映了中国传统中庸思想。民国时期的中学旧址范围仍保留原有总体布局和原有建筑风貌,现在旧址外围扩建新校区,较原有学校规模大数倍。
文物遗存
中山纪念中学旧址包括孙科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奠基石和“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礼堂奠基纪念”石、孙科撰写的“总理故乡纪念学校记”碑。
中山纪念中学
文物价值
中山纪念中学旧址是珠江三角洲保存较完好、规模较大的民国建筑群旧址,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纪念价值。
文物保护
2011年,中山纪念中学和有关部门提出了中山纪念中学旧址修缮方案,拟修缮后恢复为初中教学场所。
2013年,中山纪念中学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中山纪念中学旧址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
旅游信息
地址
中山纪念中学旧址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中山纪念中学内。
交通
游客可乘坐、、、、、到达孙中山故居站(杨殷故居)站下车;或在拱北海关停车场乘坐直达南朗汽车站的旅游大巴可抵达中山纪念中学旧址。也可以在抵达城轨南朗站后改乘、中山公交087路公共汽车抵达中山纪念中学旧址。
路线
中山纪念中学旧址参观主轴线即校园中轴线,依附主轴线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游览路线。主次入口靠近城市道路,交通便捷。主入口——校道——校门——两侧建筑(寿屏堂、皓东堂)——两侧建筑(哲生堂、鹤龄堂)——逸仙堂——室外展场——慕贞堂——寿屏山——孙达成墓——教工之家——原膳堂——次入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