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我的信息过滤器!

共 296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10-11 02:26

公开一个小秘密,有读者上来和我聊天,一般如果没有做自我介绍,我连背景都不知道的同学,是没有聊天意愿的。

因为我不知道对方的情况,那么理论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基本信息,在工作日的情况下,这样的时间分配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比如以上聊天内容,如果对方能标注好自己的公司名称,那对招人的效率也会提高很多。

通过行业和背景以及工作经验,基本能快速准确的知道要聊什么或者需要聊什么,这是关于信息分发效率的提升的大事。

最近我们群也在倡导公司实名制,为此还送了几十张机票,目的也是提高彼此的沟通效率。

今天的话题主要聊聊一个产品经理,一个知识工作者对信息过滤的态度。

一、看信息的什么呢?

看数据
数据是逻辑的基础,,平常我们接触的数据有经济数据,企业数据,比如GDP 的增长幅度,股市当前的指数,个股的价格, 大企业的月活数据以及业务数据等。

我认为数据是有共识的,比如中国人口处于14亿左右,中国GDP在全球排第二,当前中国互联网两强分别是腾讯和阿里,这是人们沟通的基础,不需要争论,有了这样的基础对话才可能继续下去。

但是大部分数据其实会骗人的,比如很多企业的财报虚报利润,如果对财报不熟悉,很容易就被蒙蔽,很多企业对外报数据也是报喜不报忧。

阿里在第一季度的财报海报中,不同业务线用了好几个口径的数据,有些是盈利数据,有些是月活数据,如果业务线数据不好看,还可以用订单增长量数据。


看逻辑
逻辑也是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要得到论据必须要有论点支持,并且论点是真理。

比如淘宝天猫月活数据是9.39亿,拼多多2021Q1第一季度的月活是7.25亿,我们假如他们两者月活的口径是一样的,即大家都月活的定义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的论据就是 天猫淘宝还是中国第一用户活跃的电商平台,这是一次论证的过程。

逻辑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很多人一辈子尽然不懂逻辑关系,说出啼笑皆非的话,这在生活中太常见了。

看论据
不是所有的信息我们都需要看,同理一篇文章和报道,如果想尽快的阅读完可以看其标题,大部分标题其实就是一个论据, 比如很多标题叫 内向的人可以做产品经理吗?内容一般是肯定的。

即可作者肯定内向的人可以做产品经理,如果你对相关话题有思考,其实是可以跳过大部分内容的。


辨证看
古希腊哲学家兼杠精苏格拉底经常在大街上和别人battle,逮到一个就问,“什么是美德”。


然后和对方你一言我一句,不断的揭露对方说话的矛盾之处,最后得出一个普适性的结论。

苏格拉底通过和别人battle 获取知识,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这给我们收集信息得到启发,一个论据的产生有一定的背景和时空条件,切不可盲目听之信之,这时候就需要辩证的看论据,比如论证正面和反面分别是什么。

比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过程又是什么,事物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认识到论据(观点)的变化。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课后在深刻去理解 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二、哪些东西不能看?

N手消息不看:
从信息来源的可信度看,新闻联播的信息,会比省级电视台的信息准确, 自媒体最次,朋友圈没有信源的截图基本可以忽略。

如果消息不知道来自哪里,这样的消息就没有价值,信服力就要大打折扣,基本可以不看。

利益相关不看
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只会一味的追捧,比如品宣文,比如pr稿, 如何识别是否利益相关呢? 如果文字中通篇都是夸的,并且没有中立评价,那大概了是一篇软文。

没有论点不看
没有论点的信息,通篇就是结论,常见在很多大V, 嘴巴一动就抛出一个惊人的观点,除了带节奏,没有数据和事实论证,这种人发的信息不用看。

没有数据不看
数据是论点的基础, 数据是大部分论点的基础, 没有数据做支持的信息不值得看。

三、信息获取的渠道

其实最近一直也在为信息获取渠道思考,到底应该怎么优化自己的信息来源呢。

公众号
公众号因为阅读方便,所以是占比比较高的阅读渠道,现在很多中央媒体也开通了公众号,经常会发布一些政策性文件,这必须要关注。

朋友蓝胖建了一个信息共享群,每天会分享很多公众号内容,据他说大部分都是公众号看标题就能过滤到7成左右内容,翻几页瞟一眼还能过滤2成内容,如果没有数据直接过滤一半内容。

公众号内容良莠不齐,相差太大,标题党和韭菜收割机乱舞,大家擦亮眼睛了。

社群
社群提供的是一种碎片化的知识,在很多人对一个话题的沟通中,能很快的找到自己的知识盲点,刚开始我进一个新社群的时候,对大家讨论的东西,每天都会收集下来分析。

时间久了会发现社群聊天的效率就很低了,因为话题很难深入下去,而且社群的八卦信息比较多,很难有专注力,但是不得不承认,多混社群,看看大家在聊什么,这也是一种人间烟火。

随着一段时间学习大家的认知差不多之后,学习效率稍微弱一点。

其他信息来源,比如看研报,看书,以及看最新政策解读,我认为都是必要的,特别当前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政策导向型非常明显,官媒和高层讲话必须要看,这是国内宏观环境趋势的基础。

四、一些信息渠道

这里我一些朋友整理的一些产品资料,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知识库。

互联网产品指南 · 语雀
https://www.yuque.com/robinson/product-design
KA产品知识库 · 语雀
https://www.yuque.com/kas/pm
产品知识库 · 语雀
https://www.yuque.com/olicitylove/xygbest
产品沉思录(精选) ProductThinking

https://www.notion.so/pmthinking/ProductThinking-a601a12335044f349a22caf57f274c27

以上资料都是一些产品经理整理,在信息层面大家可以做到共鸣,如果想要超越他们的认知,可能还需要更多底层的输入,比如哲学,历史,经济,心理学,新技术的理解等。

由于没有国外背景,恰好Yunqing同学在英国留过学,所以也让她推荐了几个英文网站,感兴趣的同学可参考。
https://www.henrystewartconferences.co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
https://planetdam.org
https://www.pica9.com/blog/all
https://martechtoday.com/
https://productmarketingalliance.com/product-marketing-framework/ https://contentmarketinginstitute.com/

最后个人认为认知在绝对实力面前绝大多数场景没有,所以除了认知, 你的资源,资本也是最重要的积累。

张沐的新书《运营思维:全方位构建运营人员能力体系》已经在京东、当当平台可以购买,可以私聊我获取签名版。



积累了7年的产品运营实操经验,期间经历过从小公司到中型公司、从To C到To B的产品运营工作,主导过从0到1的产品,深知不同类型产品在不同阶段的运营要点。



浏览 1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