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共 187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30 15:54

发展历史

博物馆内景
天后宫临海而立,距栈桥不足500米,它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素有"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之说,是一处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也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天后宫历经七次大规模整修,现有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前后两进院落,殿宇十六栋,分别为天后圣母殿、龙王殿、督财府,分别供奉天后、龙王、文武财神等诸神像。戏楼两侧是钟楼和鼓楼,两侧厢房现已做展厅。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它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天后宫戏楼大梁的包袱画绘有金陵十二钗等红楼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箫引凤图"、""等。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

历史沿革

1996年,青岛市民俗博物馆成立,主要职能是:征集收藏民俗文物,进行民俗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民俗知识,搞好各种民俗文化活动。
1998年12月,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
2008年4月,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量约60万人次。
2022年11月15日起,青岛市民俗博物馆恢复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建于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二进庭院,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馆内建有天后殿、龙王殿、财神殿、六十甲子星宿神殿、民俗展室和“天街艺林”。

展出内容

青岛民俗馆博物馆以四方为发源地衍生出的城市民俗文化为主线,着力彰显老城区丰富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
青岛民俗馆共分序厅、民俗风情、港口风情和城市风情四大展区,共计29个板块。地方戏曲展示区域,可以自由选择茂腔、柳腔、胶东大鼓、东鲁琴书、胶州八角鼓、胶州大鼓、渔鼓等地方戏曲的折子戏。民俗风情展示区还原了清末民初时大户人家拜年、新婚的场景。大户人家门楼修四角飞檐,上饰有“龙头”、“寿狗”等吉祥物,门楼高大,还摆放着花轿、嫁衣等实物。这套制作精美的清朝末年的结婚礼服,是年迈市民孙树兰专门为民俗博物馆捐赠的家传之宝。青岛民间多住平房,在前院的石磨。这是“正间”,正间陈设锅灶,右侧为“东间”。旧时,正间与东间墙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灯窝”,可放油灯,也有人把它叫做“婆婆眼”,从方洞中可看到灶间的行动,供婆婆监视媳妇用。
鲁西南艺术品,雕刻,剪纸,手工艺品,年画及内画,烙画,彩绘葫芦等民间传统艺术品。
天街艺林集剪纸、中国结、珠编、勾编、布艺、玻璃烧丝工艺、葫芦工艺、玛瑙工艺、字画、金丝贝雕镶嵌画、烙画、内画瓶等作坊于一街。

文化活动

民俗文化
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主要有:民俗收藏品展览、民间工艺品现场制作展销、每周日上午民俗文化藏品鉴赏大集、每周六上午专题灯谜竞猜及农历除夕夜“吉祥钟声迎新年”撞钟、正月“新正民俗文化庙会”、七月二十二“财神民俗旅游节”、九月初九“天后重阳庙会”等。
非遗传承
烙画又叫烫画,由古代一种烙刑演变而来,它可分为竹,布,绢,宣纸等及葫芦烙画。电烙画是我国一项传统工艺,它于倾刻之间便可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鱼兽等各种精美作品,而且使用不同介质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被称为"世界艺林一绝"。
鲁西南艺术品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以棉纺织为主。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生活情趣和审美需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参观信息

公交线路:乘6路、26路、214路天后宫站下,1路、25路、202路、223路、225路、228路、231路、304路、307路、311路、312路、316路、321路、367路、501路大学路站下。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