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数据库及技术选型
架构之美
共 4170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1-09-17 09:15
- 前言 -
- 内存技术的成熟 -
1982年之后,随着80286芯片的推出,开始出现30线(Pin)256KB的SIMM内存条,被认为是内存领域的开山鼻祖; 在80年代末,386和486时代的PC向16位发展,出现了72线的SIMM内存,单条容量可达512KB-2MB;90年代初,EDODRAM开始盛行,单条容量在4MB-16MB; 在1995年,计算机系统进入图形界面时代,内存技术也发生了重要变革,支持64位的SDRAM成为一代经典,在性能上有极大提升,容量也达到了64MB; 随后的十几年,内存容量开始稳定地遵循摩尔定律翻倍,持续到2019年,DDR3内存的容量已经可以达到16GB。
- 内存技术的瓶颈与突破 -
- 内存数据库的发展历程 -
- 内存数据库的优势与挑战 -
一是每次操作都进行数据持久化,这种方式势必会大幅降低内存数据库的性能; 二是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操作的持久化,这样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和缓解,但极端情况下数据丢失的情况仍不可避免。
- 内存数据库的分类 -
- 内存数据库产品现状 -
- 内存数据库选型建议 -
生态成熟度。指数据库产品的状态,包括各种配套工具、技术架构成熟度、代码质量、开发模式、社区建设、商业支持服务、版权协议等;
应用架构适配度。指应用架构对数据库架构的兼容性、以及适配改造友好度,包括技术架构适配、开发语言适配等;
团队适应度。指开发团队、维护团队对数据库的熟悉程度、偏好程度、学习成本以及配套运维工具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