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秀寺
共 1485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明秀寺始建于汉朝,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毁于兵火。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修明秀寺。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明秀寺碑记》载:“明秀寺始于汉,历载有重修”。
2000年4月,寺内释迦牟尼佛头像和3个协侍头像被人盗走。
2001年11月17日,寺内一尊弥勒佛头像被盗。
建筑特点
明秀寺位于晋祠镇王郭村西北部,因寺院建筑多以绿琉璃瓦盖顶,俗称“琉璃寺”。明秀寺占地面积为1144平方米,现存过殿、配殿和正殿,过殿内有布袋和尚及二童子塑像,清代手法;正殿内塑金妆三世佛,有木雕、泥雕的背光环,正殿内塑金妆三世佛(即前世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旁边塑有四协侍和二力士,系明代泥塑作品,后背及两侧山墙绘千佛像、佛教故事壁画80余平方米,整体建筑和彩塑、壁画均为明代手法。
主要建筑
山门殿
弥勒佛
山门殿内塑有两个金刚力士,左称密迹金刚,右称那罗延金刚,是手举金钢杵(杵为古印度兵器)守护佛法的二天神。山门殿两侧是钟鼓楼。其中钟楼于明嘉靖三十八年重修,据重修碑文记载:“钟楼一座,高三丈许,上悬鸣钟。”原山门殿五间,内供弥勒佛,俗称大肚子弥勒佛。
中殿
罗汉
中殿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十八罗汉。这些像在“文革”中已毁。
大殿
大殿五间,琉璃瓦盖顶,内供五方佛,即:东方阿佛,南方宝生佛,西方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中央毗卢佛。
原第一进院落,北面的配殿叫观音殿,殿中供三大士,从左到右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前面的胁侍,一个是善财,一个是龙女。两侧是十八罗汉。南面的配殿叫地藏殿,正面供地藏菩萨,左右两侧是十殿阎君。地藏两边站着一老一少,比丘装束的胁侍。
原第二进院落,北面配殿是关公殿,南面配殿叫七郎爷殿。
原第三进院落的配殿是禅堂,位于北面的叫北禅堂,位于南面的称南禅堂。北禅堂有尊尺余的木雕释迦牟尼佛像,体态丰腴,神情肃穆。南禅堂有尊高不盈尺的木刻白衣观音,典雅秀丽,表情丰富。这两尊塑像是明代木雕艺术中的精品,都是宝贵文物,在“文革”中遗失。
文物价值
明秀寺泥塑作品雕塑手法细腻、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明秀寺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明秀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