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嘴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2 23:24

地名由来:麻柳嘴镇因相传16世纪中期,该地有许多麻柳树,且地处长江边20米左右高的崖上,两旁有沟,其形如嘴状,故名麻柳嘴。

麻柳嘴镇,位于巴南区东北边陲,北、东北与长寿区相邻,东携涪陵,南与巴南区双河镇接壤,西与渝北区隔江相望,是全区三峡移民任务最重的镇。镇辖16个行政村、101个合作社、2个居委会、5所中小学;总面积79.34平方公里,耕地26558亩,林地2.5万余亩。1998年以来,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富民强镇”、加快改革开放和推进我镇现代化建设这条主线,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克服困绕发展的重重困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麻柳嘴山乡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299万元,农业生产总值5454万元,乡镇企业生产总值5845万元,工业生产总值2050万元,财政收入1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7元;除财政收入外,分别比1997年增长29.8%、10.89%、94%、94%和32.6%。成功创造了巴南“五个第一”。一是创造了巴南农民第一新村。在区移民局、区建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剑山村建成了住有58户、234人的汪家祠堂移民新村,创造出了一条三峡移民“易地安置”的成功经验,被远近参观者誉为档次高、格调新的样板。二是创造了巴南伏淡季蔬菜种植第一大镇。通过五年努力,全镇春季蔬菜种植已达8000亩,山上山下共有以种植番茄为主,兼以大葱、海椒、茄子等秋季蔬菜5000亩。全镇每年蔬菜创收已逾1800万元,种植蔬菜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三是创造了香菇第一生产大镇。在天池水淹凼村引进福建业主,利用本地资源生产香菇和灵芝。这两项以香菇为主,现已发展到年生产60万袋、120万公斤、产值达360万元的规模,并正在筹备深加工,着力打造天池山菇品牌,拉长生产链,增加附加值。四是创造了蚕桑生产第一大镇。近几年来,面临蚕茧价格低、茧贱伤农的不利形势,镇党委、政府仍大力宣传蚕桑发展前景,并严禁挖桑砍桑,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保持了蚕桑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002年,全镇发种量达7800多张、产茧324吨,收入42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平纯收就有156元。五是创造了金丝大枣生产种植第一大镇。现已种植河北金丝大枣4895亩,计划今秋再种植6000亩,建成“万亩枣园”基地,打造“江南第一枣乡”品牌。

历史沿革: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麻柳嘴镇境域属仁里七甲。

民国元年(1912年),麻柳设辖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麻柳里;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麻柳里改为麻柳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麻柳乡改为麻柳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麻柳联保改为麻柳乡。

1952年12月,麻柳乡析置天池乡、清溪乡、平桥乡3乡。

1954年4月,平桥乡并入麻柳乡。

1955年12月,清溪乡并入麻柳乡。

1956年1月,天池乡并入麻柳乡;同年11月,恢复清溪乡。

1958年9月,清溪乡、麻柳乡合并建麻柳公社。

1959年2月,麻柳公社改为麻柳管理区。

1960年12月,麻柳管理区改为麻柳公社。

1961年6月,麻柳公社析置天池公社。

1981年8月,麻柳公社更名为麻柳嘴公社。

1982年,麻柳嘴公社改为麻柳嘴乡。

1993年12月,麻柳嘴乡、天池乡合并建麻柳嘴镇。

1995年1月,撤销巴县建立巴南区,麻柳嘴镇属之。

2001年7月,清溪乡并入麻柳嘴镇。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