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学院
西藏农牧学院是社会主义新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之一,溯源于1958年在陕西咸阳创建的西藏公学,1965年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1971年在林芝设立迁校筹建处,计划整体回迁西藏办学,1974年根据自治区党委决定改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1年与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设立西藏农牧学院。
学校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西藏林芝市,校园占地面积1292.88亩,固定资产7.1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7亿元。馆藏纸质图书73.2万册,建有完备的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有电子图书145万种。设有22个正处级单位,其中教学科研单位9个: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食品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公共教学部、成人教育部、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7597人、研究生982人,有成人教育学生802人(不含2024级)。现有教职工568人(含援藏干部9人、博士服务团成员2人),专任教师457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185人(正高60人,副高125人),占40.4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13人,占68.49%,其中博士学位61人,占13.35%。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农业部牦牛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享受自治区政府津贴专家3人,自治区教学名师6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人。
学校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0个。有作物学、林学、兽医学、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草学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兽医、风景园林、能源动力、土木水利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今年,学校成功增列为需要加强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林学(0907)增列为需要加强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0860)、林业(0954)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本科专业36个,广泛涉及农、牧、林、水、电、生态、环境、食品、工程等领域,与全区经济建设紧密相关。有农学、林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个、“新农科”项目5个、“新文科”项目2个,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植物生理学》)。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平台13个,其中国家野外观测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观测站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7个。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56个,教学实验室80个。建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示范基地、自治区级林芝藏猪农业科技园区、自治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自治区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多个基地和园区。
“十四五”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立项资助课题169个,到位经费超1.7亿元,皆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原生态领域,“特色农业”和“产学研结合”特征明显。成功申报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经费2745万元,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基重点项目1项,经费260万元;国家自然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5项,直接经费共计506万元;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1项,经费共计705.91万元;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岗位聘用人员项目2项,经费共计560万元;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1项,经费195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项,其中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主战场,实现科技成果多元转化。积极承担“林芝山地沟口藏猪生态养殖模式研究与集成示范”“隆子黑青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班戈县畜牧业综合发展关键技术研究”“西藏自治区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西藏自治区中(藏)药资源普查”等项目。深度参与青稞增产、牦牛育肥、藏猪产业发展、藏药材驯化育种、藜麦推广、茶叶种植、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那曲植树、巨柏移植、中药栽培、牦牛常发传染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西藏青稞病虫害生态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畜禽疫病防治、特色林果资源利用、古树名木调查、高寒草地恢复等重点项目。为20余家企业长期提供技术支撑,与3家公司签订专利转让、技术转让、配方及加工工艺许可使用合同。学校专家执笔起草《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藏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林芝地区藏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30年度)》和《西藏自治区藏猪产业发展规划》。在各地市建立10余个科技示范基地。“十四五”以来,承担“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培训、万名专家服务基层等各类培训50个班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460人次、农牧民2569人次。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近五年来,在全国竞赛、学科竞赛中获奖220余项,尤其是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实现西藏高校在该赛事中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捧得“优胜杯”,弥补西藏高校空白。荣获全国第一届“华维杯”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各1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各1项。校团委荣获2021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植物科学学院团总支获得2020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荣誉称号。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实行开放办学。中组部、教育部、团中央等单位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大批援藏干部到校开展教育援藏工作,与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所内地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多次承办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学术会议,有力推进了学校发展。
学校秉承“博学为农、精业兴藏”的校训和“爱国、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和学校“筹建精神”,坚持“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三农’”办学定位,围绕“高原农业、高原生态、高原水电”三条主线,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个政治标准,按照“爱西藏、爱专业、实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努力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迁校筹建以来,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了4万余名全日制毕业生,成为西藏各级领导骨干、科研骨干、管理骨干的摇篮,涌现出一批杰出校友代表。
学校将坚持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三农”,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比较优势)、突出两大重点(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三大提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深化四项改革(以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改革,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岗位聘任与绩效考核为核心的人事分配改革,以‘和谐、绿色、高效、人本’为核心的保障体系改革)、促进五个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有限协作向开放协同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从均衡发展向扶优扶强转变)”的发展思路,着力提高办学水平,显著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急需学科专业,面向高原区位优势稳固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农、工、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建成高原特色突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农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