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先贤古墓

清真先贤古墓

共 176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8

历史沿革

唐贞观三年(629年),建清真先贤古墓。
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先贤古墓并扩建墓园内建筑,次年竣工。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官员及广东各地清真寺教徒捐资再次重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修建节烈流芳牌坊,为纪念前署陆路提督军门蔡金章的如夫人孙氏而建。
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廖仲恺颁发布告,保存桂花岗的回教公有坟场,并派员勘定界址,发给永远保存证书。
民国二十四年(1934年),先贤古墓内的清真寺由教内人士踊跃捐输得以重修。
1955年,国家拨款修建先贤古墓及其附近名胜,并在墓园内的清真寺前增建回教三忠亭一座。
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多次拨专款修葺墓园。
2006年,复建礼拜殿。

遗址特点

综述
清真先贤古墓古称“回回坟”,墓园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它是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墓葬之一,也是阿拉伯地区以外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穆斯林墓葬。相传伊斯兰教传教士宛葛素(又译苏哈白赛)在广州逝世后,葬于此。先贤古墓旁,除葬有一些历代有威望的教长以外,还另有“四十一贤者坟墓”。清真先贤古墓是一座园林式的墓园,内作庭院式布局,四周绕有青砖墙垣,内有拜殿、方亭、厢房,穿过一座悬有“高风仰止”大牌楼而入,沿着一条两侧设有石栏杆的石路,便可步入先贤古墓内。墓园内现存的殿堂及其他建筑,均为明代风格。
“节烈流芳”牌坊
节烈流芳石牌坊
“节烈流芳”牌坊,石结构,花岗岩石砌,三间四柱,明间宽2.4米,次间宽0.95米,牌坊装饰简朴,是广州市较少保存完整的贞节牌坊。
三忠亭
原三忠亭仅存四条石柱和部分残余构件,文物损坏严重,已重新修缮。
先贤古墓建筑群(宛葛素墓)
宛葛素墓正面
宛葛素墓室正面开一小门,门额上书“宛葛素墓”。墓上圆下方,宽深约6米,为伊斯兰典型穹顶结构。因为墓室内呈拱形,诵经祈祷或讲话时,声音特别的响亮,且有回响,故又有“响坟”之称。
一门忠孝牌坊
一门忠孝石牌坊
一门忠孝牌坊是用花岗岩建造的三间四柱样式。
礼拜殿
2006年,复建。传统岭南明清古建筑风格,有伊斯兰特点,最大面宽47.8米,最大进深27.6米,高约6米,单层框架式建筑。
先贤古墓道牌坊
清真先贤古墓
先贤古墓道牌坊是用花岗岩建造的三间四柱样式,保存完好。

文物遗存

《广东省长公署布告》碑
清真先贤古墓内保留《广东省长公署布告》碑。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廖仲恺颁发布告,保存桂花岗的回教公有坟场,并派员勘定界址,发给永远保存证书。
清真先贤古墓内还有一方元代高丽(今朝鲜)人氏穆斯林刺马丹的阿拉伯文墓碑,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广州考古已发现最早的阿拉伯文碑铭。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宛葛素是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第一位奠基人(被称为“一贤”),先贤古墓因此在伊斯兰教界有高较高的地位,被称为“东方小麦加”,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文化活动
回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是宛葛素的忌辰,被回族人奉为“大人节”,每年广州穆斯林都在先贤古墓举行祭祀纪念活动,俗称“做大人忌”。清真先贤古墓是广州穆斯林重要的祭祀活动场所,每逢伊斯兰教节日,或为先人扫墓,必先到古墓参谒、诵经。国内外穆斯林来广州,亦大多到古墓参谒、祈祷。

研究价值

宛葛素墓
清真先贤古墓是伊斯兰教在广州的重要圣地,是伊斯兰教早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以自身的习俗和传统接纳、融合外来宗教元素的体现。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清真先贤古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清真先贤古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901号。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清真先贤古墓,路程约3千米,用时约10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