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故城

共 3840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24 10:07

历史沿革

华阳故城全景图
1991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对华阳故城进行调查,以便为郑州国际机场选址提供依据。
2005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进一步对华阳故城进行研究和整理调查报告的需要,再次进行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华阳故城附近约在3000多年前就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聚落,但不在此城址上,而是在其南面约0.5千米的岗地上。
华阳故城卫星图
2010年4~11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郑新快速通道工程对该城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护城河,防御墙、城壕等重要遗迹。此外还对华阳故城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城南有商代二里岗期、龙山文化遗存,城壕上层还出土有仰韶时期遗物。

遗址特点

故城城址
西城墙
华阳故城城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夯土城墙,各面城墙中部均有折曲,周长2300余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北城墙及东墙、西墙的北部保存较好,其余城墙破坏比较严重,但地下城基尚保存较好。北城墙全长540米,基宽15~30米,城墙高6~8米,顶宽1~3米。东城墙总长670米,残高2~4米,墙基宽30米左右。南城墙全长约502米,残高2~6米,墙基宽约30米,大部分被华阳寨民宅占压。西墙全长763米,残高9米,墙基宽30~40米,南段被华阳寨村占压。
华阳故城城墙的四角和四边中部分别筑有10个向外凸出的马面高台,用于守城和瞭望。北墙中部、西墙北部之马面保存较完整。各面城墙中间都有缺口,北缺口、南缺口、西缺口均有古代的道路连接,应为城门,东缺口因为长期冲刷较甚,地面已为深沟,周围遗迹也多无存。西、南两个城门的右侧有前伸的马面、左侧有城墙作环护,北城门右侧有前凸遗迹、左侧有马面拱卫,对城门安全防护极为重视,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守作用。
城墙的建造方法是,先平整墙基的地面,挖制基槽,基槽呈上宽下窄的梯形,然后夯土筑基,墙基夯出地面后墙体加宽。夯土为浅黄灰色花土,含沙量大,土质因夯打而非常坚硬、致密,夯层厚7~10厘米。夯窝大小不均,分为两种,首先采用圆底夯,此种夯窝大小、深浅不一,一般为6~13厘米,深2~5厘米,圜底夯上部铺垫薄土,再用圆形平底夯夯打平实,夯窝径为5~6厘米,深0.1~0.2厘米,使其结合为一层,并且更加坚实,然后再用铁铲之类的锐利工具将夯层表面打毛使上下层咬合的更牢实坚固。在东缺口的冲沟北侧断面及城东北角外的冲沟两侧断面上分别发现平行淤积层。初步推测为护城河,护城河内沿距城墙外侧约30~45米,河面宽15~35米,深5.6~6.8米。护城河环绕城墙及马面,河沿内侧高于外侧。护城河处于地表之下,除被城东沟略有冲破外,保存基本完整,形状与城墙的平面形状相同,它的发现对确定华阳故城的平面形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城防体系
华阳故城平面图
华阳故城在西墙南外侧发现护城河、防御墙、防卫坑及城壕等两套城防体系:
护城河,宽21米,深5.7米。河沿内侧高于外侧,河壁较陡直光滑,底部平缓,河底中间部分有凹槽。护城河内堆积有18层,①②层为明清层,③④为唐宋层,⑤⑥为汉代层,以下均为战国时期堆积。说明护城河至汉代时已基本淤平,地表尚有凹沟,没有疏浚迹象。护城河环绕城墙、马面一周。
防御墙,位于护城河的内侧河沿,系用夯土筑成,推测应为防御之用,故又叫防御墙。防御墙开口二层下,打在三层烧土层中,夯层厚8~12厘米,含有烧土颗粒及陶钵、板瓦的碎片,夯窝直径5~8厘米,比城墙的坚实程度差些,墙宽1.8~2米,发掘长度80米,残高0.7~0.8米。西护城河内侧防御墙勘探长度500米,北、东两面防御墙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烧砖取土均已破坏殆尽,南面防御墙压在村庄下面。
城壕,长度约150余米。发掘长度23米,口宽4.5米、底宽0.7米、深3.2~3.6米。南北向,南部略向东弯折,倒梯形状,斜壁,平底,底南高北低,稍有倾斜,挖制规整。城壕有被0.8米的生土过道隔断。从整体情况推测,这条城壕应呈环状,中间被生土过道分作若干段,各段之间不相贯通。这也是军事防守的需要,进攻的士兵只能分散着从狭窄的隔梁上通过,形不成集结力。如果掉在壕沟内犹如进入陷阱,各段间不连通,壕沟内的士兵也难产生助力。
防卫坑,长约80米,宽近20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条形坑状。坑口大于底,底略平,壁内收,局部斜坡,深5.2米。
郭店仰韶文化遗存
东城墙南段
郭店仰韶文化遗存位于郭店村东北部,部分被砖瓦厂取土破坏或平整为耕地,地面散布有少许的商代、仰韶时期的陶片。遗址中部为一条由南向北的古河道,称为“华水”,稍北即分为东西两支,东流者为华阳城的城南沟,西流者至黄水河。
城南商代遗存
城南商代遗存以城南沟两侧为主要区域,分布于郭店村东、华阳寨村南及东南一带,面积达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主要有仰韶文化、商代二里岗期遗存。在郭店村东的断崖上,文化层厚近3米,上面有商周时期陶片,下面是仰韶时期文化层。在沟北侧的断崖上发现一个长方形的商代灰坑,灰坑开口距地表1米,南北向,长1.4米、宽0.8米、深5.8米。坑壁较规整,东西两长壁中间有相对的脚窝。从其形状看,应是商代水井,废弃后填人垃圾成为灰坑。
海寨西周文化遗存
海寨西周文化遗存分布于华阳城东北部,北延及海寨村南部、东到城东沟。发现冲沟断崖上有灰坑遗迹,有罐、盆、鬲等陶片。

文物遗存

综述
华阳故城出土文物主要有较多的陶片及68件铜、铁、石、骨、陶等小件文物,有铜铁、箭杆、秦半两、陶钵、陶盆、陶罐、陶缸、铁铲、瓦当、陶纺轮、圆瓦片、骨簪等器物。
铜镞
铜镞依箭头形状,可分三角、凹槽、挺三种类型,其中三角类型的铜镞出土的数量较多。其中一支完整的铁杆铜镞,通长0.293米。铜镞为三角形,长0.029米,锋锐刃利,尾部收刹呈六棱形,圆孔插人铁箭杆。铁箭杆出土时略弯曲,锈蚀,截面圆形,直径0.003米,长0.0264米。
箭杆
箭杆出土量较大,多已毁折残断。从出土情况和铁芯形状看,多数箭杆的铁芯表面附着有一层光滑的木质腐朽物,外表似经髹漆,与铁芯的形状一致。铁芯分圆形空心、圆形实心、三角形空心三种。
陶器
陶器有钵、纺轮、陶鬲、圆陶片、板瓦、双口瓮、缸、盆、豆、罐等。

历史文化

相关记载
(1)关于炎帝诞生地的记载:东汉《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2)关于“华国”“华邑”的文献有:周穆王时的《命簋铭》日:“唯十又一月初吉甲辰,王在华,王锡命鹿,用作宝彝。”据《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郑桓公谋安国之策,史伯建议其东迁至虢、郐、华等十邑之地。《路史•国记》:“商之居华,子国,郑邑有华。史伯:依、糅、历、华,君之土也。”《读史方舆纪要》:“县北四十五里,亦日华阳亭。古华国,史伯谓桓公华君之土也。”
(3)关于华阳大战的文献有:《史记•韩世家》载:“韩僖王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于秦。...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昭王三十四年(前273年)白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史记•赵世家》:“赵惠王二十五年,与魏共击秦。秦将白起破我华阳,得一将军。”秦简《编年记》载:“三十四年攻华阳。”
石刻
这些文献的信息反映出华阳城一带,新石器时代有诞生炎帝的传说,商代是华邑所在,西周为华国都邑,春秋属郑,战国属韩,文化积淀深厚。考古学者唐兰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徽》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省密县(今属新郑),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于此。”
卸花城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死后葬于华阳故城西,相传柴荣女儿来此祭奠其父,均在此换装,故华阳故城又叫“卸花城”。

文物价值

华阳故城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基本了解了华阳故城文化遗存的内涵和分布情况,填补了该遗址缺乏仰韶文化、商文化、西周文化遗存的空白。丰富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及探索中华文明的产生有着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华阳故城在四面城墙和城角全面加设了马面,使马面数量达到10个之多。护城河内侧的防御墙,为古代城防设施的“冯垣”,与《墨子•城守篇》相符,是“冯垣”最早的实物见证川考察同时期的中原古城,对研究古代战争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保护措施

1986年11月21日,华阳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华阳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华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

交通信息

乘坐公共交通新郑一郑州线至华阳寨站下车,步行960米后可达。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