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林堂

福林堂

共 186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0

历史沿革

福林堂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1857~1956 年,为李氏福林堂;1956~1999年,为国有福林堂;1999 年至今,为合资福林堂。
清咸丰七年(1857年),李玉卿在光华街创建了福林堂药店。
民国时期,福林堂规模逐渐扩大,兼售药材和成药,并有名医当堂坐诊。福林堂逐渐形成了药材地道、品种齐全、疗效显著的云南医馆老字号口碑,发展成为昆明盛名的中药店。
1956年,福林堂与昆明200多家中小药店进行公私合营,成立昆明市药材公司。
1999年,福林堂被云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为云南首家、当时的一家医药连锁经营试点企业。
2007年,福林堂连锁店发展到了150多家。连锁店的地域,除昆明市外,还成功进驻等地。“福林堂”这一云南百年品牌成功走出红土高原。
2021年,昆明市五华区文物部门启动福林堂保护修缮项目。

建筑格局

福林堂由商铺、楼梯间、医务用房组成,商铺于街道交叉口处,平面布局依街势而建成扇形,楼梯间与医务用房相连向东,平面呈一字,总占地面积约210.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4.3平方米。商铺为扇形八面风硬山顶三层木结构,为砖木结构转角建筑。福林堂的附属建筑与主楼东山墙后檐段相连,坐北朝南,由三层的楼梯间及两层的医务用房组成,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均采用砖木结构。
福林堂一楼是接待室和药店,墙上贴有“名医书良方,名店配良药的广告词,以及名医的简介和工作人员的照片。二楼设有“时珍”“思邈”等门诊部,供医生为病人看病。门诊室的壁上挂着“望”“闻”“问”“切”诊断方法的介绍,旁边是病人抓药的厅堂。三楼是药库,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主要建筑

商铺

商铺为扇形八面风硬山顶三层木结构,是典型的砖木结构转角建筑。屋面为单檐青色筒板瓦顶,两硬山垂直相交,前檐口为“伞檐”弧形,正脊在屋顶中部以90度角倒圆相交。进深为两间,前檐临街面阔五间,一层民间为大门,次间、稍间为槛墙,上置木玻璃窗。三层雕花封檐板楼房,坠脚均有雕花。商铺两山木构架形式为前后三步梁分心用中柱,前后檐柱及中柱直通檩底;明间及次间梁架均为三步梁。檐口出檐较深,是昆明街面建筑的传统做法,即在正心檩外出跳两步,设置两根挑檐檩,其下设雕花垫板及枋,于柱头第一跳檩下装垂花柱,整个外檐均施地方彩画。一层明间的两根前檐柱位置均向内收缩,两山墙相交为直角,从而使得其平面呈“伞”形(四分之一),在室内平面内中部仅设一通至正脊顶的中柱(“伞把柱”)承接各层木承重大梁传递的楼面荷载,其作用和位置如同“伞把”,这种平面布局形式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室内使用空间。

其它

福林堂的附属建筑与主楼东山墙后檐段相连,坐北朝南,由三层的楼梯间及两层的医务用房组成。楼梯间开间二间,进深一间,医务用房五开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均采用砖木结构,瓦屋顶均为外单檐青色筒板瓦硬山顶,顶层梁架均为三步梁,其中医务用房为吊脚楼,以二层楼面出置垂花柱。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三国时名医董奉为穷苦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重病愈者在后堂植杏树三棵、轻者植一棵,久而久之,终成杏林。李玉卿敬仰董奉之德行,故将药店取名“福林堂”,意在“福泽杏林”。

文物价值

制药工艺
福林堂一直秉承门联铭刻的“遵法炮制生熟饮片,精工修合丸散膏丹”之传统中药加工标准。福林堂制药,加工讲究工艺,注重质量、品相、药性。店伙计大都经验丰富,熟谙中药药理讲究的“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能根据药物的形色、气味、味道来辨别真伪优劣。抓药时,使用小戡子对药材称重以求计量精确。长此以往,福林堂成了云南中医药文化的代表。

保护措施

1990年,福林堂光华街老店被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5月,福林堂光华街老店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福林堂被公布为

所获荣誉

1994年,福林堂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福林堂位于五华区光华街31号。

交通指引

昆明市人民政府距离福林堂约28.5千米,驾车约57分钟到达。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