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最新封面:两大数学难题被 AI 突破!DeepMind yyds!

码农有道公众号

共 3326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12-09 13:00


来自量子位

现在,AI 不仅能参与数学研究,甚至还快人一步,开始帮助人类提出数学猜想了。

就在今天,这只由 DeepMind 与顶级数学家合作研发的 AI,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封面。

有多顶级呢?这些数学家全部都来自牛津大学、悉尼大学,其中还不乏英国皇家学会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就是这位,曾在两年内斩获谢瓦莱奖、克雷研究奖等 4 项数学大奖的 Geordie Williamson:

对于这项研究,DeepMind 官方自称其 “首次证明了人工智能可以走在纯数学研究的前沿”

为什么这次的研究被 Nature 评价为「AI 与人类合作」甚至是「AI 指引人类直觉」,与「人类使用 AI 工具」有何不同?

首先我们要知道,证伪一个猜想相对简单,只需要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但从零开始提出一个全新猜想这种工作,AI 还是首次参与进来。

猜想本身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一大动力,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都是猜想:费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

此前提出猜想主要靠少数科学家的洞察力和个人经验积累,比如历史上两位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数学家拉马努金。

但随着科学不断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复杂程度逐渐超出人类能力极限。

有的问题涉及的数据规模,是一个人一辈子也研究不完的。

有的研究对象复杂程度之高,甚至可以有几千个维度,超出了一般人类大脑从直觉上可以理解的能力。

除此之外,这次研究也帮忙搞了搞数学领域内存在了 40 年的陈年老题,得到了不小进展。

参与这次研究的数学家之一,牛津大学的 Marc Lackenby 说:

我很震惊机器学习在直觉指引上的作用这么大,也没想到我过去先入为主的一些观念被 AI 给颠覆了。

没有参与这次研究的另一位数学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 Adam Zsolt Wagner 也很羡慕:

如果没有这个工具,我们数学工作者可能会花上数周至数月的时间,最终发现证明的公式或定理是错误的 。”

那么,AI 这次到底帮助数学家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来一探究竟。

AI 发现代数和几何间的联系

第一个问题关于纽结理论(Knot Theory),是拓扑学的一个分支。

用数学语言来讲,纽结是一个圆在三维实欧氏空间中的嵌入。

呃…… 还是看图吧。

假设你有一根绳子,打上一个结。

再把两端粘起来,这就是一个纽结 (Knot)了。

结可以多打几个,比如这样:

或者,这样?

数学家倒是不关心纽结到底是用鞋带还是面包做的,他们最关心一件事:

一个复杂的纽结能不能被还原成简单的纽结,如果能就说明这两种纽结在拓扑上是等价的。

以此为依据给纽结分类,才能理解它们的性质,进一步与实际应用问题建立联系。

纽结理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用来确定一个化学分子是否有手性,还有希望靠拓扑量子计算模型构建出量子计算机

数学家们从几何特征和代数特征两个角度去研究纽结,分别定义了纽结的几个属性。

但问题难就难在纽结的种类太多,自 19 世纪以来人类已经收集了无数种,如果用上计算机自动生成,现在每天都能生成几十亿种。

普通人难以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模式,AI 这次却做到了。

AI 的贡献是发现了纽结的几何特征和代数特征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

数学家由此发现提出猜想,再给出严格证明,为纽结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40 年难题终于有望得证

除了解决了扭结问题之外,另一个则与表示论 (Representation theory)相关。

表示论是数学中抽象代数的一支,表示的所有构件都不可约。

而这种不可约表示(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的结构主要受 Kazhdan-Lusztig(KL)多项式的影响。

组合不变性猜想(Combinatorial Invariance Conjecture)就是与 KL 多项式相关的一个重要猜想。

它指出,对称群 SN 中两个元素的 KL 多项式可以从它们的无标记 Bruhat 区间,即一个有向图中计算出来:

Bruhat 区间及其 KL 多项式的例子

这一猜想已经存在了 40 年,却只有部分进展。

两位科学家将这个猜想作为初始假设,通过 AI 中的监督学习模型从 Bruhat 区间预测 KL 多项式。

通过计算与确定的归因技术(Attribution Techniques)相关的代表性子图,并分析这些图与原始图的边缘分布,他们发现了进一步的结构证据:

如下图,KL 多项式可以通过一个公式直接从超立方体和 SN-1 部分计算出来。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猜想:

一个无标记的 Bruhat 区间的 KL 多项式可以用上述的方法,并通过任何超立方体分解(hypercube decomposition)进行计算。

虽然还没有进行严格证明,但目前他们已能在 300 万个测试例子上验证这一方法。

如果验证成立,那么对称群(Symmetric Group)的组合不变性猜想问题将得到解决。

AI 引导数学家直觉

那么整体来说,数学家们到底是怎么与 AI 合作解决问题的?

或者说 AI 到底是如何帮助引导数学家的直觉的呢?

简单来说,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框架,用来快速验证对两个量之间关系的猜想(直觉)是否值得继续探索,如果是的话,则指导如何进一步研究。

框架流程图

具体的,先通过监督学习来验证数学对象中的某一结构 / 模式的假设是存在的。

然后,再使用归因技术来深入理解这些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AI 能够以人类无法比拟的规模输出数据,并从数据中挑选出人类无法检测到的模式。

这正是 AI 和人类合作与传统的数学研究方法的不同。

其实,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对关系和模式进行研究的学科。

比如我们小学时就学过的勾股定理,如果将平面上的三角形扩展到八维空间中的 900 边多面体,还能轻易找到 a2+b2=c2 的等价形式吗?

答案是:数学家们可以找到,但他们能做的工作量有限。

因为一个人必须评估许多例子,然后才能确定观察到的公式是普遍通用而非偶然。

当然,这篇论文也并不打算创造一个 “通用的纯数学助手”,而是让 AI 去帮助数学家更有效地发现和识别数学中的新模式。

论文的作者之一,牛津大学的 Juhász 教授表示:

任何可以生成足够大数据集的数学领域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而生物、经济学等领域也将从其中收益。

除了 Nature 论文外,研究人员还在 Arxiv 上发布了数学角度解释两个研究的论文,将来会投到合适的数学期刊。

另外还为两个问题提供了 Colab 代码,让你体验一下与 AI 合作搞科研是什么感觉。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593-1

https://arxiv.org/abs/2111.15323
https://arxiv.org/abs/2111.15161

Colab 地址:
https://colab.research.google.com/github/deepmind/mathematics_conjectures/blob/main/knot_theory.ipynb

https://colab.research.google.com/github/deepmind/mathematics_conjectures/blob/main/representation_theory.ipynb

参考链接:
[1]https://deepmind.com/blog/article/exploring-the-beauty-of-pure-mathematics-in-novel-ways

[2]https://techcrunch.com/2021/12/01/ai-does-pure-mathematics-and-protein-hallucination/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593-1

浏览 5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