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通洲桥
共 1444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37
历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兰溪通州桥建成,为木桥。
清嘉庆五年(1800年), 毁于洪水。
清道光三年(1823年),加以修葺。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加以修葺。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陈周学在位于长陵武屏山麓的广学书院设席,邀请整个通化乡(1960年前浦江县辖,今梅江镇、横溪镇全部及柏社乡小部)的富户商贾、耆老乡绅商议集资重建通洲桥事(改木桥为石桥),不出十天,“ 已集资至六千金”, 为重建通州桥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建筑特色
结构
兰溪通州桥桥面
兰溪通洲桥是圆弧形石拱,桥身用条石砌筑,六墩立孔,桥面用石板平铺,全长84.8米,两侧设高1.1米的石栏,桥头28级踏跺供行人拾级上下,桥上建有21间木结构廊屋,其中两头的一间各深0.88米;中央一间3.5,另外的各间均深2.76米;横向阔三间,明间2.52米,次间0.83米。
特点
兰溪通州桥廊屋梁架
梁架结构作五檩左右廊式,橹上施挑檐檩,以牛腿承之。桥梁两端为重檐歇山顶门楼,飞檐翘角,中悬通洲桥匾。廊屋屋面为两坡顶,阴阳合瓦。桥身下部为条石纵联砌置的半圆形拱券结构,桥墩形式与著名的北京芦沟桥和江西万年桥相同,似一只船状,迎水面呈锐形分水尖,减少水流对桥墩的推压力。
文物遗存
兰溪通洲桥是圆弧形石拱廊桥,桥身用条石砌筑,桥头28级踏跺供行人拾级上下,桥上建有21间木结构廊屋,桥梁两端为重檐歇山顶门楼,飞檐翘角,中悬通洲桥匾。廊屋屋面为两坡顶,阴阳合瓦。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一代报人,作家。1900年,出生在通洲桥北一个叫蒋畈的乡村里。父亲是当时县内有名的乡绅,因不惯时局及民众愚昧,就倾家所有,在村里办起当时浦江县内第所私立学校一一育才学堂,以图教育救国。
传说轶事
曹聚仁的廊桥遗梦
从小就有名的曹聚仁,课余时间最喜欢的事就是流连于通洲桥上,凭栏赏景,临水观澜,在百年大樟树下听听乡邻们讲古说今,增长见识。时日渐久,成为了当时情窦初开的曹聚仁心里道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
民国十年(1921年),有情人终成眷属,曹聚仁与王春翠在蒋畈喜结连理,成为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这对年轻的神仙眷侣在婚后第二年到了上海。但由于曹聚仁和邓珂云的恋情,王春翠选择退出,一个人回到了她和曹聚仁相识相知相恋相亲的故乡,毅然接过她公公曹梦岐创办的育才学堂的担子,投身到教育事业之中。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兰溪通洲桥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