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城故城遗址
共 1420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小谷城故城遗址最早的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春,“城小谷,为管仲也”。《沂州府志》载“齐鲁大将军管仲在此积谷处”。鲁庄公在登基三十二年(前662年)时,为了防备相邻的齐国,特地建设“小谷”这座城池来囤积粮草。
小谷城故城遗址
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小谷城故城遗址。
1957年,对小谷城故城遗址进行了复查。
1960年,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先生在小谷城故城遗址进行过考察。
1972年、1979年,对小谷城故城遗址进行了复查,采集到大量的石器、陶器残片。
遗址特点
综述
小谷城故城遗址北面约1.5千米处为,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遗址历经史前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至商周秦汉,延续时间长,至今仍有村民居住,被称为“活着的遗址”。小谷城故城遗址为平原地貌,分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700米,总面积约77万平方米。城墙多已夷为平地,仅西南角上有一段残存,东西长约350米、宽13米、高2.5米,当地称之为“罗圈子”。小城在大城东半部的中部,即前城子村西南之高台遗址。高台残留,南北长约270米,东西宽约170米,高约5米,台南北各留有通道一处,当地称高台为“土城子”。
文化层
小谷城故城遗址
小谷城故城遗址城壁中残片及土层,可判定其文化层为三层:大汶口龙山文化层、岳石文化层和商周秦汉文化层。上部为商周秦汉文化层,出土遗物主要有汉代泥质灰陶筒瓦、板瓦残片等。中部为岳石文化层,遗物主要有夹砂灰陶甗残片、泥质灰陶豆。下部2~3米为大汶口、龙山文化层,主要为大汶口、龙山文化堆积,采集的遗物有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鼎、瓶、碗等,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龙山文化陶片以泥质黑陶和灰陶为主,夹砂灰陶为次,纹饰有附加堆纹、弦纹、划纹等,可辨器形有鼎、罐、盆、钵、杯、豆、鬹器盖等;石器有斧、锛、凿、刀、镰、镞等。
文物遗存
综述
小谷城故城遗址出土遗物
小谷城故城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有汉代泥质灰陶筒瓦、板瓦残片;夹砂灰陶甗残片、泥质灰陶豆、鼎、罐、盆、钵、杯、豆、鬹器盖残片等;石器有斧、锛、凿、刀、镰、镞等。
石凿
小谷城故城遗址出土石凿
石凿是新石器时期文物,长6厘米,宽1.2厘米;石质,质地坚硬;长条形,斜面光滑,刃部较锋利,侧面平整。藏于东夷文化博物馆。
三脚铜锅
铜锅有三条腿,上面有铜锅盖。锅盖上铸有四头牛:两头趴着,两头站立,四头牛面朝四个方向。
研究价值
小谷城故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秦汉文化都有重要意义。小谷城遗址记录了从大汶口文化到秦汉时代变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历经6000年仍然鲜活的遗迹。
保护措施
1983年8月9日,小谷城故城遗址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小谷城故城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碑
2013年5月,小谷城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小谷城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兰山区前城子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兰山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小谷城故城遗址,路程约20.6千米,用时约35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