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石窟

蒲江石窟

共 2096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1:37

历史沿革

蒲江石窟自东晋开始,唐代早期兴起后,发展迅速。
2016年起,蒲江县对蒲江石窟飞仙阁摩崖造像采取抢险加固措施,并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维修资金。2020~2021年,实施危岩体治理加固一、二期工程。
2019年,蒲江县与浙江大学合作实施飞仙阁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服务项目。运用文物三维数字化、图版拍摄、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将飞仙阁摩崖造像数据进行数字化存储,为后续3D打印复制、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提供了数据资源。

文物特点

蒲江石窟包括朝阳湖镇仙阁村飞仙阁摩崖造像、鹤山镇蒲砚村龙拖湾摩崖造像两处。飞仙阁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西南朝阳湖镇二郎潭两岸山崖上,共92龛,造像777尊。其中唐代造像64龛,491尊。五代后蜀造像17龛,256尊,清代摩崖造像11龛,30尊。附属文物有记事碑4通,题记24条;龙拖湾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城东南约3.5千米,鹤山镇蒲砚村古佛山。龙拖湾摩崖造像包括龙拖湾、土地嘴、石马庵、庵子崖4处造像,从南北朝、唐、宋到明清共造像35龛473尊。还有十六国时期西凉嘉兴元年(417年)题碑文。蒲江石窟充分体现出上承北魏、盛唐和宋代造像风格。

文物遗存

飞仙阁摩崖造像
飞仙阁摩崖造像北岸87龛,南岸5龛,共777尊。最早造像为唐永昌元年(689年),其中唐代造像64龛,491尊,分布于二郎潭北岸、汗龙洞山岩,千手观音等2龛。飞仙洞中,佛道同龛等2龛。飞仙阁山麓释迦摩尼立像等47龛,大佛坪弥勒善跏趺坐等9龛,禽星岩释迦摩尼佛、多宝佛二佛并坐等4龛。
9号龛,释迦牟尼坐椅为印度笈多式背障,装饰金翅鸟、摩羯鱼、童子骑兽王,壁上高浮雕提婆、紧那罗、阿修罗、摩侯罗伽、迦楼罗、那伽、乾达婆、夜叉天龙八部、胡人天王。已载入《中国美术全集》、美国《亚洲艺术档案》。60号龛,为唐永昌元年(689年)所造瑞像龛,是四川省有明确纪年题记的龛窟中,最早的瑞像。
龙拖湾摩崖造像
龙拖湾在古佛山西侧,有南北朝至唐、宋造像10龛80尊,北朝西凉嘉兴元年摩崖题名碑1通。南北朝造像:《佛说月上女经》,双层平顶,外层高1.6米,宽0.97米,深0.9米,内层高0.56米,宽0.4米,深0.1米,佛面相清瘦,头戴帝王冠冕,作帝王像,结跏趺坐而无座床,无胁侍,龛外为舍利弗像,光头,身穿袈裟,高0.31米,龛门左为月上女,身着裙,高0.33米,左手持花,正准备投掷到龛内如来身上。唐代造像:2号龛男观音,双层平顶,头戴宝冠,左手提净瓶,举右手;9号、10号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两壁上各有浅浮雕飞天1身。宋代造像:一佛二弟子二力士五供养人。
庵子崖在古佛山东侧,有明代造像3龛34尊,石窟高4.3米,宽4.7米,深1.9米,正中为无量寿佛,结跏趺座于莲台上,莲台由2力士托举;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都头戴化佛冠,胸垂璎珞,结跏趺座于莲台上,观音莲台下为双狮,大势至莲台下为双鱼,西方三圣座高2.1米,肩宽0.6米,深厚为舟行背光,雕刻精细,背光顶部皆浮雕有双翅尖嘴雷公,背光两侧各有供养人4尊。阿难,迦叶侍立两旁,东西壁上有护法童子,毗沙门天王像,天王顶盔贯甲,手持金刚杵或手托宝塔,童子皆裸上身,批彩带,赤足立于云端,或手捧桃,或手捧经卷,或双手合十。有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清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题记。
土地嘴造像在庵子崖东北约500米,在一块3米高的岩石上四面造像,唐代造像13龛(可见5龛),263尊。有千佛,弥勒佛,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一佛四菩萨二力士等,有“大唐天宝五载”题记。
石马庵造像在庵子崖东约1000米,造像共9龛91尊,其中唐代5龛81尊,造千佛、一佛二菩萨二力士等,有“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大中十一年”“咸通九年”“大顺元年”等题记。清代造像4龛10尊,主尊分别为牛王菩萨,诃梨帝母,二郎神。

文物价值

蒲江石窟造像,多有明确纪年,从南北朝到唐、宋、明、清各个时代造像都有,具有较高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价值,对研究石窟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06年5月,蒲江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蒲江石窟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仙阁村和鹤山镇蒲砚村龙拖湾。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蒲江石窟(龙拖湾石窟),路程约5.5千米,用时约12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