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峪遗址
峙峪遗址
共 2876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09:44
历史沿革
1963年,中科院的考古工作者在朔州市西北部黑驼山脚下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著名考古学家先生前来考证,把它命名为“峙峪遗址”。同年,进行了局部发掘。
遗址特色
峙峪遗址出土文物
峙峪村位于山西省朔州市黑驼山东麓,桑干河上游的支流峙峪河绕村而过,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环抱,东面是广阔的桑干河平原。遗址就在峙峪河与小泉沟汇流处的一个孤立的岛状沙丘中,这里地形呈小丘状,属于峙峪河较低阶地的一部分,阶地面高出河床25~30米。
峙峪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米。时代属晚更新世,经C14测定,距今为28945±1370年和28135±1330年。
峙峪遗址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器和装饰品。出土石器有: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石镞等两万余件。制造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岩、硅质灰岩、燧石、火成岩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极少,砍砸工具罕见。此外,发现了细致打击成的骨尖状器,其它一些打制痕迹清楚的骨片,可作为某种工具使用;还有1件可以反映磨制钻孔技术的扁圆形石墨装饰品;与灰烬、石器、烧骨共存的,有的密集成层,大多为单个的动物牙齿,总数达5000余颗;还有大量被人工击碎的兽骨片。哺乳动物化石中最多的是野马,至少代表120个个体,野驴88个个体,显然这两种草原动物是当时人们猎取的主要对象。全部出土遗物告诉人们:当峙峪人在这里生活之时,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郁闭,平川草肥景胜,河里鱼游水涟。当时生活在峙峪一带的动物有羚羊、野马、野猪、鹿、鸵鸟等。
文物遗存
综述
峙峪遗址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器和装饰品。出土石器有: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石镞等两万余件。制造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岩、硅质灰岩、燧石、火成岩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极少,砍砸工具罕见。此外,发现了细致打击成的骨尖状器,其它一些打制痕迹清楚的骨片,可作为某种工具使用;还有1件可以反映磨制钻孔技术的扁圆形石墨装饰品;与灰烬、石器、烧骨共存的,有的密集成层,大多为单个的动物牙齿,总数达5000余颗;还有大量被人工击碎的兽骨片。哺乳动物化石中最多的是野马,至少代表120个个体,野驴88个个体,显然这两种草原动物是当时人们猎取的主要对象。全部出土遗物告诉人们:当峙峪人在这里生活之时,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郁闭,平川草肥景胜,河里鱼游水涟。当时生活在峙峪一带的动物有羚羊、野马、野猪、鹿、鸵鸟等。
石旋
峙峪遗址除发现大批细小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外,还发掘出数百件有刻划痕迹的兽片和一件人类初期的武器,石旋。
计数符号
峙峪遗址以出土大批精巧的细小石器和伴随大量的哺乳动物遗骨而著称。在两万多件人工砸击过的碎骨片中,有数百件留有清晰的数目不等的直道。专家们根据兽骨片的刻划痕迹推测:在文字发明以前,这很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数符号。在峙峪遗址的剖面上,可以看到文化层中的两个灰烬层。下面的灰烬层中出土了一件有较为复杂图像的骨片,骨片刻划痕迹十分清楚,易于辨认,显然是峙峪人有意识的骨雕。
石镞
另外,亦发现一件石镞,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武器,证明当时人类已发明了弓箭。这是人类改进工具增强征服自然能力的重要标志。这是前所未有的武器,等于把手延长了几十米,在当时来说是最有威力的狩猎工具。弓箭使狩猎的范围扩大,提高了捕猎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峙峪石镞以燧石为原料,用非常薄的长石片制成,前锋锐利;一侧边缘经过很精细的加工,另一侧保持石片原有的锋利刃缘,只在靠近尖端的部分稍加修理,以使尖端更为周正;与尖端相对的底端左右两侧均经加工而变窄,状似短短的镞铤。如此典型、精致的石镞,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中尚属首见。
从石镞的加工精细程度看,人类最初使用弓箭的时代,还要比这早一些,至少在距今3万年以前。原始弓箭是用竹木制造的,极易腐朽,很难完整保存至今,所以在考古发掘中往往只能见到镞,而见不到弓。
枕骨化石
在峙峪遗址还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化石,通过对枕骨化石特征的分析而推断:峙峪人早于山顶洞人,但晚于山西丁村人,距今至少有十万年的历史。这表明,他们十几万年前已经开始劳动,生活和繁衍在朔州这块辽阔的土地上。
石刀石锯
峙峪遗址出土的“斧形小石刀”,应是中国现知时代最早的一件打制石刀。该石刀用半透明的水晶制成,有宽约三厘米的弧形刃口,两平肩之间有短柄状呈凸形的突出。整个器型规整而小巧,精致而美观,以前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还未曾发现过这一类型的石器。考古学者推测,小石刀应为切割猎物之用。它在使用时很可能装有木柄或骨柄,与该遗址所出的石箭头同是中国早期复合工具的代表。
在峙峪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称得上锯的最早遗物。这类“石锯”由刮削器发展而来,是把薄石片的一侧边缘修理成锯齿状刃口,敲击出来的刃缘比较均匀,刃口薄而锋利,当锯使用是很可能的。这类“石锯”既可以锯截,又兼作刮削之用,因此,考古学家在峙峪遗址的发掘报告中,称之为“单边刃刮削器”。
石墨装饰品
在出土的文化遗物中有一件用石墨磨制的钻孔装饰品,这件艺术品是当时人们文化生活需要的产物,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原始艺术品。
研究价值
化石研究
对峙峪遗址动物化石的研究表明,马类动物占到了食草类动物的90%以上,初步统计至少有120匹野马,88头野驴。如此众多的马类动物化石发现于面积不大的发掘范围内实属罕见,显然这些野马、野驴并非自然死亡。考古学者们断定,“峙峪人”的认识能力和狩猎水准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们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懂得根据兽类生存情况,较集中地捕猎一、两种动物。
旧石器时代文化
峙峪文化属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周口店第一地点、许家窑遗址、峙峪遗址这一代表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进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环节,是华北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产生的基础。峙峪遗址的发现,为中国考古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为研究亚洲、美洲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这说明在“许家窑人”后,人类在桑干河流域日益发展和昌盛,标志着中国史前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文物保护
1965年,峙峪遗址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峙峪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峙峪遗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黑驼山东麓。
交通信息
自驾:自朔州市人民政府开车用时30分钟,路程大约14.7千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