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口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3 17:03

地名由来:据《内乡县志》记载,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山坡得一良马,故称为马山。又因有青山、梅子、花北3条河流相交于马山脚下,水路、山路都由此通往北部山区,故称马山口。

2016年12月,马山口镇上榜第四批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马山口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14年7月,马山口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马山口镇位于秦岭余脉伏牛山南麓,内乡县城东北33公里,地处内乡、镇平、南召三县交界,是一个山区、丘陵、平原相间分布的山区镇,默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全镇283平方公里,辖一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马山口镇居委会、闫岗村、茨园村、岳岗村、大寨村、寺山庙村、庵北村、河口村、杜洛庄村、石庙村、朱庙村、打磨岗村、白庙村、三岔河村、关帝坪村、花北村、李井村、王场村、唐河村、马坪村、杏树坪村、河西村、郑湾村、樊岗村、老庄村。总人口5.5万人,耕地面积5.01万亩;2001年工农业总值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

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距312国道和宁西铁路线仅19公里,灌二路和省道旧邓路穿越而过,历史曾有“旱码头”、“小汉口”之称;地处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带,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有中小型水库8座;自然条件优越,盛产杜仲、山茱萸、天麻等十几种天然名贵药材和优质烟叶;矿产资源丰富,石墨、黄金、钾长石等矿藏品质好、储量大。

城镇建设成就辉煌。汉时设店,唐朝建镇,解放初南阳行政公署曾在此办公,历史上曾以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和盛产马山铁锅闻名遐迩;近年来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要求,规划、建设、管理通盘考虑,四纵四横的主干道全部硬化达标、绿化美化配套、街道花木葱茏,环境优雅;两年来相继建设了总长1800米的滨河工程、默河大坝畜水工程、占地12500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工程和镇南工业园区工程,使镇区框架进一步拉大,集镇品味进一步提高。目前镇区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万人,先后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小城建建设示范镇”,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中州名镇”和重点镇,被市政府命名为“三星级小城镇”。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镇把乡镇工业作为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和富镇富民的突破口,重点突破,全力发展。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2001年乡镇企业完成产值5.4亿元,上交税金510万元。已经形成造纸、地毯、铸造、耐火材料、建材、木材加工六大系列,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500万元以上企业5家,镇内骨干企业县第二造纸厂2001年产值2100万元。今年以来,在集镇南端征地100余亩,建设以铸造加工为主的镇南工业区园区,目前已有9家企业入园建设,乡镇工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支柱产业形成规模。按照“扩烟、兴牧、稳菌、增林果”的发展思路,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被省定为全省四大优质烟叶基地;特别是今年以业,适应“入世”要求,大力发展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全镇已建成11个养殖小区,发展了6个养羊专业村,建立大型养殖场百余个,推广了波白杂交和牧草养殖,畜牧养殖业方兴未艾。

马山口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通讯快捷、电力充沛、设施完善、环境良好,欢迎国内外客商到这片热土投资兴业。

代码:411325103 2006年,辖1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马山口镇居委会、闫岗村、茨园村、岳岗村、大寨村、寺山庙村、庵北村、河口村、杜洛庄村、石庙村、朱庙村、打磨岗村、白庙村、三岔河村、关帝坪村、花北村、李井村、王场村、唐河村、马坪村、杏树坪村、河西村、郑湾村、樊岗村、老庄村。

内乡朱岗遗址

朱岗遗址为新石器仰韶文化,位于内乡县马山口镇东南3千米处的朱岗村。北距默河300米,东为默河冲积平原,南为农田,西部紧靠公路。整个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总面积

内乡法云寺塔

“法云寺塔”又名圣垛寺塔,位于马山口镇正西偏北的圣垛山南麓。该塔重修于明,为七层八角棱锥状,全部是青砖砌筑而成,周基长18.4米,高23米,底直径5.8米,塔身内收,层次分明,造型简洁,雄伟

历史沿革:

1949年设马山口区。

1952年析西北部设七里坪区,西南部设余关区,南部属杨集区。

1958年成立马山口公社。

1984年改设马口山乡。

1985年改置马山口镇。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