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

共 135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40

历史沿革

陈太尉宫,原为陈氏宗祠。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陈苏被封“英惠侯王”,族人尊其为神,扩建后的高行先生祠改称大宫。
宋嘉熙三年(1239年), 陈庆即陈太尉入祀,供奉在北配殿,陈太尉宫再次扩建。之后经过宋、明、清历次整修、扩建。现存山门戏台与看楼(清)、北南两配殿(明、清)及正殿(宋)。

建筑格局

陈太尉宫坐西朝东,背依小山丘,门前埕地宽敞,建筑面积829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宫门、戏台、左右庑殿、正殿等建筑,各建筑兴建年代不一。宫门面阔五间。正间为门廊,廊左右砌屏墙,八字撒开。门廊上方由斗拱组成藻井,廊后大门中开,左右各用雕花镉扇一对,廊前檐下为七层清式如意斗拱连叠出挑,上承歇山顶屋盖。宫门的次、梢间砌砖墙,木构架高过墙头,檐柱出三跳插拱,出挑撩檐,角柱增加45度斜出出挑斗拱,上用角戗使角脊起翘,上承坡顶,坡顶一端插入正间檐下,构成“品”形牌楼状的宫门外观。戏台的构架、屋顶与宫门互为一体。台口向西,正对正殿,后台及两侧为戏房(化妆室、休息室),两侧楼上延伸为看台,其下为出入通道。台前为石铺庭院。
左右庑殿建在庭院两侧台座上,与看台接而不连。庑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前为敞廊,后为殿堂,穿斗式构架;重檐歇山顶,檐下施斗拱,一拱一耍头。左(北)庑殿为明代建,右(南)庑殿为清晚期建。
正殿经宋、明、清历代重修,扩建为面阔三间,进深六间,高10.1米,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构架,重檐九脊顶,正脊用鸱尾。难能可贵的是,正殿宋代原构仍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抬梁式构架,面阔一间6.2米,进深二间9.07米,前为敞廊,后为殿堂,础石为方形,磉石为圆柱形,柱为梭形,前、中、后六柱等高,不用普拍枋,栌斗施于柱头;柱头斗拱外向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单拱偷心造,柱头缝为单拱素枋重复叠置,里转出双杪五铺作;前、后檐补间铺作三朵,山面补间铺作各一朵;单檐九脊顶。
陈太尉宫

文物遗存

陈太尉宫一座建筑中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的木构,正殿宋代原构仍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抬梁式构架。正殿中间一座雕像内有陈太尉其肉身,外边被黄金严实包裹。在肉身陈太尉金像的两侧还分别雕塑了一尊塑像,加起来三尊雕像全是陈太尉。

文物价值

陈太尉宫是江南仅存完好的,融唐、宋、明、清多朝风格为一体的木结构民意祠庙建筑。以其建筑技术高超,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研究和观赏价值,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1985年10月,陈太尉宫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06月25日,陈太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旅游信息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