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门景区
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是在古盘门、古城墙和周边名胜古迹基础上形成的风景旅游区,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其于1999年10月1日“国庆”五十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由瑞光塔园、明清商市区、中央庭院、仿古居民区和城墙公园五大功能区组成,景区内瑞光塔、水陆古城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门桥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独具内涵的古盘门,是苏州古城的象征与城徽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水陆并列的古城门。
文化
文化特点
盘门的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绝无仅有,两陆门有内外两重,两门间构成瓮城,易守难攻,是研究我国古代攻防工事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建筑特点
盘门景区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是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的遗构,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传统古典园林“一池三山”格局的中央庭院,集古建精品、水乡风情、山池亭榭湖光山影为一体,显得雄健、舒张、大气,使盘门景区既不失苏州古朴沧桑的历史感,又具豪放、明快的现代气息。
历史
建筑历史
盘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苏州城八座城门之一,扼大运河与大龙江交汇,但虽经历代多次改筑,其位置基本未变。初作“蟠门”,后因水陆萦回交错,改为“盘门”。历史上盘门一带的繁华仅次于阊门、胥门,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今城垣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所建,瓮城为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后经明、清两代续修的遗物。
文物保护
1963年,盘门景区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盘门景区整治改造工程被列入苏州大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并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实事工程。
主要景点
瑞光塔
“盘门三景”之一的瑞光塔起源于舍利塔,现存的瑞光塔建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竣工,历经二十余年时间。瑞光塔是一座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高53.57米(其中塔刹9.14米),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塔体结构方面,采用了砖木混合结构的做法,既减轻了塔体的重量,又提高了结构强度,使瑞光塔更为高耸和金碧辉煌。江南宋代后建塔,大都以瑞光塔作为标准,因为瑞光塔代表了宋代的风格。其功能最早是供珍藏佛祖,高僧的舍利之用。1978年,在瑞光塔的第三层发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碧纸经书《妙法莲华经》,是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属于佛教最高和最主要的经典之一;还有镇塔之宝——真珠舍利宝幢,宝幢高122.6CM,用珍珠编串而成,仅珍珠就用了四万多颗,宝幢中藏有九颗舍利子,表面还盘着九条金龙,都是用纯金编织,古代的工匠凭自己精湛的手艺,高超的技术编成了这九条金龙。经文物专家鉴定,真珠舍利宝幢为无价之宝,后被列为国宝级文物。1988年瑞光塔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成为景区最主要的景点之一。
水陆城门
盘门的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绝无仅有,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亦分内外二重,两门之间还有暗道可通城楼。水陆城门均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是一座适应南方水乡城市的城堡建筑。盘门的水城门傍南,陆城门依北,互相错列配置,平面呈曲尺形;两道陆门都朝东,一道门很小,偏北,第二道门很大,偏南,两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如果人站在第一道门口,看不到第二道门,起到隐蔽的作用。两道城门之间,是一个方形的瓮城,古时候,守城的将士将敌人引诱到瓮城内后,把前后两道门同时放下,敌人就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就擒。在第二道门上还开有一个“品”字型的小口,这是伍子胥为了防止敌人用火攻烧门而设计的,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消防设施。
吴门桥
盘门外的吴门桥横跨大运河,气势雄伟,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古时称为新桥,宋刻《平江图》上已经可以见到,现存的吴门桥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为单孔石拱桥。桥身全长66.6米,桥底宽5.8米,中部宽4.8米,拱券跨长16米,拱顶离正常水位9米多,大于半径,在苏州古桥中,是拱最高的一座古桥。桥南北两坡各铺设整条花岗石50级,登桥可供人凭眺。桥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砌有0.6米宽的纤道,为古代纤夫拉船过桥的遗迹。这在石建古桥中是罕见的,整座桥造型庄重端丽,是江南水乡特色典型的大型拱桥。其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为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