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2019年9号)

联合创作 · 2019-03-15 00:00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

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

路透社记者:去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松货币条件,还加大了减税降费力度,今年中国表示将进一步放宽货币条件,进一步减税降费,还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请问,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否比之前预想得更为严重?如果经济放缓继续持续下去,中国是否会考虑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包括取消房地产限制和降低基准利率等?

李克强:这位记者朋友喜欢单刀直入,那我也开诚布公。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现在世界经济都在放缓,就在这一个多月期间,几大国际权威机构都在调低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中国适度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用的是区间调控的方式,既和去年经济增速相衔接,也表明我们不会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可以说给市场发出的是稳定的信号。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国上下奋力拼搏,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中国经济实现6.6%的增速,的确是来之不易。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90万亿元,在这个基础上,今年预计经济增长6%至6.5%,这是高基数、大总量上的增长,可以说本身就是进。

当然,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有有力举措。一种办法是搞量化宽松,超发货币、大幅度提高赤字率,搞所谓“大水漫灌”,一时可能有效,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会带来后遗症,所以不可取。我们还是要坚持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顶住下行压力。前些年,我们也遇到下行压力,采取的就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措施,因为市场活力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必然增强。

现在中国市场主体已经超过1亿户,把他们的活力激发出来,这个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我们还是要政贵有恒,继续推进减税降费、简政、培育新动能、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为市场松绑,为企业腾位,为百姓解忧。把他们的创造力释放出来,我们一定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然,今年不确定因素不少,我们还要有更多的应对准备,留有政策空间。比如我们今年提高赤字率0.2个百分点,达到2.8%,没有超过国际上所谓3%的警戒线。我们还可以运用像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型或价格型工具,这不是放松银根,而是让实体经济更有效地得到支持。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新情况,我们都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持中国经济稳定,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这都是很重要的。中国经济会始终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稳定之锚”。

《财新周刊》记者: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减税降费的举措,不少企业家反映企业税收依然很重,今年政府出台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请问您认为企业能得到实惠吗?财政可持续吗?

李克强:近几年我们利用营改增等,平均每年给企业减税降费一万亿元,三年三万亿元。应该说,我们减税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今年下决心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把增值税和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降下来,减税降费红利近两万亿元。这可以说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举措。

这样做有利于公平,因为按照规则,各类所有制企业普遍能从减税降费中受惠,而且政策效率很高,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场主体。4月1日就要减增值税,5月1日就要降社保费率,全面推开。我看还没有其他办法比这种办法给企业带来的感受更公平、更有效。

今年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是一项重大改革和重要抉择。之前我们反复测算,有多种方案,一种就是今后几年每年把增值税率降一个百分点,但在当前情况下企业可能感受不深。所以我们下决心把占增值税总量近60%的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把建筑业等部分行业降1个百分点,其他所有行业也确保只减不增。由于税制的原因,可能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些行业抵扣少了,税收会有增加,我们也做了认真的准备,对他们加大抵扣的力度,用打补丁的办法,并对所有的中小微企业实行普惠性减税,以此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对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我们还明确,可以从原规定的20%降到16%。

减税是要减收的。我们今年安排财政支出和GDP增长同步,确保民生重点领域、三大攻坚战支出只增不减。那么人们会问钱从哪里来?赤字只提高了0.2个百分点,填不上这个窟窿怎么办?我们的办法是,政府要过紧日子,不仅要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而且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进入国库,并把长期沉淀的财政资金收回。通过这些举措,我们筹集了1万亿元资金。我们还要求地方政府也要挖潜,把自己的功课做足。对中西部地区,我们将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支持。大规模减税降费,是要动政府的存量利益,要割自己的肉。所以我说这是一项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

刚才记者问,这样做财政可持续吗?我们也是认真算过账的。我们是给制造业等基础行业、给带动就业面最大的中小企业明显减税,这实际上是“放水养鱼”、培育财源。我们前几年在营改增过程中起先也是财政减收的,但后来税基扩大了,财政收入增长了。现在看,我们还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这也是一项改革。从趋势看,应该给实体经济、给企业让利,让他们在国民收入分配蛋糕中的比例更大,这样能更多带动就业,让就业人群增加收入。为此,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就要让利,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动,得罪人也要动,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这样财政才更可持续,反过来讲可能就要打问号了。我们这样做,不是在预支未来,恰恰是在培育未来。

现在可以说是真金白银已经备好了,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去落实,决不能让政策“打白条”,更不允许变换花样乱收费来冲击减税降费的成效,要让企业、让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实实在在效果。

韩国《东亚日报》记者:朝美领导人河内会晤谈崩之后,外界认为朝鲜有可能正在准备恢复发射火箭,朝鲜半岛局势下一步发展还是存在不确定性,中方对此如何看?中方作为和朝鲜保持战略性沟通和高层来往的邻邦,为了劝和促谈,化解朝美之间的分歧,目前在发挥什么样的建设性作用?

李克强:半岛问题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由来已久,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比较关注朝美领导人河内会晤。会晤后,双方都表示要继续接触。我认为,接触总比不接触好。我们还是要保持耐心,要抓住机遇,特别是当前显现出的积极因素,推动对话,特别是朝美对话,实现大家都希望得到的成果。中国始终坚持半岛无核化,希望保持半岛的和平稳定,这个立场从来没有改变过。解决好半岛问题,不仅对北南双方,对地区、对世界都有利。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在着力改善民生,但是在民生领域也会听到一些抱怨。明年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除了脱贫之外,民生领域我们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期待?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究竟是怎么考虑的?

李克强:你问的问题很大,因为民生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持续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一件一件去做。现在大数据显示,“一老一小”的问题,就是养老服务、托幼服务有困难。这个确实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现在中国老龄人口,如果按60岁以上算,近2.5亿人,65岁以上有1.7亿人,6岁以下儿童有上亿人,他们的服务问题涉及到绝大多数家庭,但是我们这方面的服务供给是不足的。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以后,托幼难更突出了。养老机构现在能提供的服务,每百人只有3个床位。有的大城市统计,可能要到90岁以后才能等到养老床位。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即便继续加大养老机构、多功能幼儿园发展的力度,也还是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怎么办?我到一些地方去调研,发现已经有好的经验,就是重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服务,这样可以做到就近可及、普惠公平,只要安全可靠,大家是欢迎的。所以,我想还是要创新机制,对接群众需求,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比如说,提供公租房,让那些从事助餐助行、日间照料、康复、老年大学等的社会力量免费使用,还可以给予水电气的费用减免,可以减税免税,因为他们实际上也是帮政府共同解决民生之难。社区工作人员、政府的有关部门要保障公平准入,把主要精力放在公正监管上,确保这些服务是安全可靠的,对那些违规的要坚决逐出市场,让老人、孩子、家庭都放心安心。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们有幸福的童年,那就有千家万户幸福愉悦的家庭,也可以让青年人或者中青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就业创业。当然,民生方面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会抓住重点难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去解决。

彭博新闻社记者:中美建交40年以来,现在两国关系猜疑和竞争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美关系,您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持何看法?您能否简单谈及目前中美面临的一些具体的冲突点?比如贸易问题,什么样的贸易协议中方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不能接受?在技术问题上,中国政府是否会迫使中国的有关企业帮助其监视他国?

李克强:我认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可以说是一直向前,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曲折不断、风云变幻,但是向前走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因为中美两国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我们的共同利益是远大于分歧的。中美之间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世界。我认为,在曲折中前行、继续前行这个大趋势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

当然,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一些矛盾纠纷也经常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段时间以来,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中美经贸摩擦。中美双方磋商一直没有停。在去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两国元首达成了重要共识,现在双方的磋商还在继续进行。我们希望磋商能有成果,能够实现互利双赢。我相信,这也是世界的期待。

中美作为两大经济体,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合作,可以说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人为地把这两大经济体隔开,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合作比对抗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这个原则去推动中美关系,包括经贸关系的发展,这样可以使两国人民从中受惠。对于矛盾和分歧,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是有智慧、有能力来进行化解管控的,推动符合世界潮流的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并且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你问中国政府有没有要求自己的企业去监视他国,我可以明确地回答你,这样做不符合中国法律,也不是中国行事的方法,现在没有,将来也决不会有。

新华社记者: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提出了改革要再出发,现在国内外对中国加快改革有许多新期待。请问今年改革会有什么具体的行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

李克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惠及了亿万中国人民。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而且应该越走越深入、越宽广。也就是说,我们要继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政府要坚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以实际行动、具体举措让改革成果不断显现。政府的改革应该是更好地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要围着市场做文章,不是老给市场下指令、让市场做什么,而是要把市场的活力激发出来。这次我在参加两会的时候,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希望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的营商环境,市场就会发挥自身的力量。应该说,我们这几年通过“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是取得成效的。去年有关国际组织把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提升了30多位。但社会上也有呼声,营商环境改善得还不够,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倾听这种呼声,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了,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就会更大地释放出来。

改善营商环境,还是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我们减少审批程序、办证办照时间,应该说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原则是一视同仁的。现在开办企业拿营业执照的时间,经过几年努力,已经从22天降到了8.5天,今年要力争降到5天,有的地方可以降到3天,目前有的发达国家才1天。我到基层去调研,有不少企业反映,拿到营业执照以后还需要很多证,这是所谓“准入不准营”。我们要采取措施,除了涉及公共安全、特种行业之外,都应该拿到营业执照以后就可以正常经营。政府的监管部门可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甄别辨别,需要发证的发证,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该逐出市场就逐出市场。

宽进就要严管。公平的准入,公正的监管,这是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如果我们监管不到位,那些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假冒伪劣、恶意拖欠款项的行为就有可能肆意妄为。这次两会上我听到一些政协委员反映,他们遇到的是打官司难、讨债难,政府的监管不到位。监管要把规则公开透明,让被监管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监管不能搞选择性监管、任性监管。要形成一种放和管结合的有效的制度性安排。

我可以这么说,减税降费和简政、公平监管,这是我们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激发市场活力的两个重要的关键举措,目的是要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而且活力四射。

东森新闻云记者: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两岸引起广泛关注。外界很关注,大陆今年会在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和两岸民众福祉等方面具体如何贯彻和落实?

李克强: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阐述了我们关于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原则立场。我们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两岸同胞同根相系,我们愿意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让台湾同胞在大陆不论是投资兴业、就业就学,还是生活居住,都能够享受到和大陆同胞同等待遇。我们已经出台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举措”,现在的问题是要把这“31条举措”扎扎实实地落到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有新的举措。两岸同胞共享发展机遇、走得越近越亲,两岸关系的发展就会越好越实。我们都希望能够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人民日报》记者:去年以来,一些企业存在裁员的情况,有的内外资企业开始向境外转移。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反映,他们想招一些合适的技术工人却很难。政府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李克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就业会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我们每年城镇需就业的新增劳动力1500多万,未来几年不会减,而且还要给几百万新进城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今年我们确定要确保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在1100万人以上,并要力争实现去年的实际规模,也就是1300万人以上的就业。所以,我们把就业优先的政策首次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为宏观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不管是减税、还是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就业来进行的。有了就业,才会有收入,才会有社会财富的创造。

我们说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首先是要保就业,不让经济滑出合理区间,就是不能出现“失业潮”。我们要多措并举,对一些重点人群要继续努力保障他们就业,像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转岗职工等。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又达834万,比去年还多,创历史新高。我们还要确保不出现零就业家庭,对那些吸纳劳动力比较多的企业要给政策优惠支持。我们还要推动创新创业创造,用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好不好,这本身也是经济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主要讲了保障城镇新增就业,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农民工就业。中国现在有2.8亿多农民工,而且每年是以百万计的数量在增长。他们是许多产业行业的主力军,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打工收入。农民工的身后可以说有无数家庭的期待。讲到这里,我就想起几年前到我国东北一个中型城市的建设枢纽工地上去考察,有一个印象至今挥之不去。在寒冷的天气里农民工在施工,其中有一位农民工跟我岁数差不多大,我和他对话,他就希望一条:多加班,多挣钱。我说为什么?他说他的一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他要挣钱使孩子安心学习,并且学习好。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他对下一代、对未来的期待。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这40年来有如此巨大变化,教育的确起了巨大支撑作用。所以我们要善待农民工,不仅要给他们提供打工的机会,而且要保障他们应有的所得。现在不时发生农民工被欠薪的问题,我们要立法规,坚决打击那些恶意欠薪的行为,确保农民工打工有机会,而且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要看到他们是无数家庭的希望。

埃菲社记者: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对中欧关系发展是机遇还是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何看待今年的中欧关系?

李克强: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双边的事情,我们不会利用第三方,更不会去损害第三方。中国和欧盟,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联盟。可以说,中欧都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欧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欧,也有利于世界。

当然,中欧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我们之间有合作,也有摩擦,过去和现在都存在。但是,我们长期以来积累了化解分歧、摩擦的经验,这些经验我认为还应该继续沿用,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中欧之间应该增强互信。现在,我们正在推进中欧投资谈判,实际上是想让双向投资更加开放,这样做让双方都受益,当然是要公平地受益。我觉得双方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对方,在合作中妥善化解分歧,让中欧关系稳步前行。下个月,我要去欧盟总部和欧盟领导人共同举行新一轮中欧领导人会晤。我希望通过本次会晤,双方都从战略的、长远的高度看待中欧关系,都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推动合作的心态去促进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享受不到优质医疗资源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那些得了大病的患者,给他们的家庭带去很沉重的负担。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政府还有哪些有效举措?

李克强:看病确实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尤其大病是民生的痛点。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我们国家的确存在。这几年来,我们经过努力,不仅建立了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制度,而且在此基础上,由政府和居民共担,购买大病保险,建立了大病保险的机制,这是可以缓解大病患者特别是困难群众负担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世界上也应该是一个创举。

去年我们就听到许多关于抗癌药贵的呼声,我们通过减税等多种办法,让17种抗癌药降价50%以上,而且纳入医保,这让癌症患者特别是困难群众大大减轻了负担。这方面的事情,我们能做的都应该去做。

今年我们还要做两件这方面的事,并且要尽力。一是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门诊用药纳入医保,给予50%的报销,这将惠及我国4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我到基层去调研,有一些人告诉我,他们得了这类慢性病,每天都不能断药,负担很重,有的把养老金相当一部分用来买药,我们要努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二是要降低大病保险的起付线,提升大病保险的报销比例。现在近14亿人都进入大病保险了,要让更多的人、上千万的人能够直接受益,因为我们这个大病保险是有倍数效应的。要看到,我们的医保虽然覆盖全民,但是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万元,遇到大病靠自己扛是很难的。所以政府和社会要共同出力,缓解这个民生之痛。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记者:今天外商投资法已经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有的舆论表示担心或质疑,认为这部法律的特别加速通过,大部分只是对美国压力的回应,而且部分法律条款的模糊性也给了中国政府灵活掌握的空间,降低了投资者对实际效力的期望。您对此有何回应?中国政府将推出哪些具体、可落实的政策呢?

李克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让中国人民普遍受惠,也有利于世界,我们何乐而不为?开放的措施说出去了,当然要兑现。去年,我们一些重大基础产业放开外资投入的股比,有很多重大项目落地了。我们去年利用外资,仍然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中国会继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继续保持对外开放热土的温度。

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外商投资法,这个法是要用法律的手段更好地保护外商投资、吸引外商投资。这个法律也可以说是规范政府行为的,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而且政府要根据这个法律的精神出台一系列法规、文件,保护外商权益,比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等。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将会推出一系列有关法规和文件,让外商投资法顺利实施。

我们要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而且要推出新的负面清单。这个新推出的负面清单会做减法,以后还要逐步做减法,也就是说“非禁即入”的范围会越来越大。还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修改知识产权法,对侵权行为引入惩罚性的赔偿机制,发现一起就要处理一起,要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无处可遁。当然,我们也希望外国政府公正地看待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双方自愿的合作。总之,今年对外开放的举措我们会不断地推、继续地推。我多次讲过,中国的开放举措,往往不是一揽子推出来的,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在出,但回过头来看,积累起来就会带来想象不到的巨大变化。

《光明日报》记者:去年以来,央行几次降准,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成本,但是企业依然反映融资难融资贵,政策实惠看得见摸不着。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政府将采取哪些举措?

李克强:服务实体经济,这是金融的天职,但是我们确实面临着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去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遏制了融资成本上升的势头。我们四次降准,其目的还是通过降低金融机构本身的成本,促进这些资金流向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今年我们要抓住融资难融资贵这个制约经济发展、市场活力的“卡脖子”问题,多策并举、多管齐下,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

我们对外开放是自主的抉择,而且我们要按照竞争中性的原则,对所有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地对待,同样,对中国国内各类所有制企业都应该一视同仁。现在在贷款问题上,的确需要清除一些障碍,引导金融机构改善内部管理机制,多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为他们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不合理的费用出力。小微活,经济才活,就业才多。

当然,我们也时刻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对于那些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僵尸企业”,不会给他们新的贷款,对违法违规的所谓金融行为,该制止的制止,该打击的打击。我们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金融服务和防范金融风险是相辅相成的。

俄通社-塔斯社记者: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在两国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历史上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今年中俄关系和经贸合作会有哪些新的突破?

李克强:中俄互为最大邻邦,中俄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地区、有利于世界。

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70年来,中俄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现在可以说是高水平的。我们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人文交流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刚才你提到,去年在世界贸易下行的情况下,中俄之间贸易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的规模,这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标志。这本身表明,我们之间的合作有很大潜力。下一步,我们还可以拓展领域。我们既可以“抓大”,也可以“推小”,抓大项目、大宗商品贸易,推小微企业,包括跨境电商的合作。既可以“上天”,在航天航空领域合作,也可以“下地”,推地方民间的交流。就是要把能用的十八般武艺都用起来,巩固中俄经贸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的成果,而且向翻番的目标迈进。

澎湃新闻记者:您一直在强调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发展共享经济,但是去年发生了一连串的负面事件。您对此怎么看?下一步政府对规范发展共享经济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克强:“互联网+”、共享经济,也可以说是平台经济。它们作为新事物,和任何新事物一样,在发展中总会有利有弊。但是总的看,它们带动了就业,方便了群众,而且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像电商、快递、移动支付等,大家都有感受,众人做事,集众智、聚众力,众人共享。

对于这些新业态、新模式,不能简单任性,要么不管,要么管死。所以我们这几年一直采用的是包容审慎的原则。包容就是对新的事物,我们已知远远小于未知,要允许它们发展,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所谓审慎监管,就是要划出安全的底线,不允许打着“互联网+”、共享经济的招牌搞招摇撞骗。要给创业者提供一个能够成长的空间,给企业一个发展新动能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公平的准入、公正的监管。新事物在市场力量推动过程中,发展要靠市场,也要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政府也要进行公平公正监管。愉快和烦恼总是在成长当中相伴随,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其实,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电商、快递对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可以进一步起到搞活流通的作用。在工业领域,推动工业互联网,可以把那些闲置的资源带动起来,而且促进技术创新。在社会领域,用武之地就更大了,像“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助幼”、“+教育”,可以联动许多方面,尤其是让偏远地区、农村的群众、家庭、孩子通过互联网能够享受优质的学校、医院,优秀的教师、医生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的例子就很多了,我看过不少“互联网+医疗诊断”、“+教育”的实例,这本身就是在释放着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外商投资法当中并没有涉及到港澳台的投资,我想这会让港澳台各界有些不太理解,您刚刚关于对外开放的表述,其中也没有谈到港澳台,这会不会表明中央政府对待港澳台的投资政策会有一些调整呢?

李克强:香港和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历来高度重视港澳台的投资,港澳到内地的投资占我们利用境外投资的70%,能不重视吗?我们会进一步发挥港澳作为单独关税区和自由港的作用。我刚才对台湾记者也说了,我们会为台胞来大陆投资兴业创造优惠的条件。

我这里要明确,港澳台投资是可以参照、或者比照适用刚刚通过的外商投资法,而且我们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安排和实际做法还要继续沿用,不仅不会影响而且会有利于吸引港澳台的投资。国务院在制定有关法规或者有关政策性文件的过程中,会认真听取港澳台同胞的意见,切实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也欢迎有更多的港澳台投资。

《中国日报》记者:从去年开始,国内消费增速出现了持续下滑的态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上亿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去消费。政府将出台什么措施来进一步提振国内消费?

李克强:的确,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消费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消费和民生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需要合理的投资规模和消费增长。当然消费需要有收入支撑,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消费当中确实还存在着不少堵点和障碍,应该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消费,也有利于改善民生。

比如,这几年公路运输和出行不断增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年内要基本取消省界高速公路收费站,大家都很赞成。这样做有利于解决拥堵问题,也有利于相关产业发展。这个目标我们要确保完成,同时我们要求有关部门力争提前实现。

又比如,网络的提速降费,这几年我们连续在推进,这有利于消费者,也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今年要在过去的基础上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再降低20%。我让有关方面测算,他们预计要让利1800亿元给消费者。我还要求他们必须做到可以“携号转网”,这样可以倒逼清理那些不明不白的套餐,让我们的企业改善服务,也促进产业本身提质升级。

再比如,我们今年要再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10%,这不仅让工业企业受惠,商业企业也同样受益。现在电商有上千万家,6亿多消费用户,电商是24小时营业的,我去看过,他们说计算机耗电的费用压力不小,降低电价就可以让利给消费者,也可以促进产业发展,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其实,消费当中还有很多制度性的堵点应当消除,或者说减少,这可以激发消费的潜力、市场的活力、社会的创造力。我们有关方面要眼中有活,做明白人、办贴心事。

日本经济新闻社记者:中国是今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主席国,您认为本次会议将重点讨论哪些问题?在当前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我觉得中日韩自贸区(FTA)也将成为今年会议主题。您认为中日韩FTA什么时候能够签署?另外,对中方而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日韩FTA哪一个是优先考虑的选项?

李克强:今年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机制成立20周年,中方担任主席国,我们会和日方、韩方共同商讨会议的议题。我认为,议题中应当包括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特别是在当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达成一个全面、高水平、互惠的协定,对三方都有好处。虽然现在日本和韩国都对中国有比较大的贸易顺差,但是我们还是愿意进行平等的竞争,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会实现优势互补,各方得益。至于说中日韩自贸区和RCEP哪一个先达成,我想那要看我们各方所做的努力了。不管是哪一个协议能够先达成,中方都乐见其成。

我还想再说一下,中国不仅重视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比如刚才我回答了韩国记者的提问,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会继续在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我们还重视和东南亚、和所有周边国家的合作。我们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亲诚惠容。我们也愿意把“一带一路”倡议和有关国家的发展战略相对接。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做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维护者、贡献者。

记者会结束时,《南方都市报》记者问:今年“五一”还会放小长假吗?

李克强答:我们会让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

记者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历时约150分钟,参加采访的中外记者1200余名。

(新华社北京2019年3月15日电)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