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祠

陈白沙祠

共 167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16

历史沿革

陈白沙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经明、清两代先后三次重修

建筑格局

陈白沙祠坐西北向东南,平面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沿轴线排列为陈白沙祠木石牌楼、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等,占地面积980平方米。牌楼是为表彰陈献章母亲林氏的贞节事迹,兴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故又名“贞节牌坊”。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明楼为布瓦庑殿顶,两次楼为布瓦歇山顶,均为绿琉璃瓦剪边。坊额置外拽四跳九踩重翘如意斗棋。坊柱为石作,楼为木构。结构严谨雄伟,是广东现存完整且幸存较少的明代牌楼。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均为单檐布瓦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各建筑间以左右对称廊完相连接,用材考究,布局严谨。春阳堂为纪念陈献章生前读书和讲学的“春阳堂”而命名。贞节堂为纪念其母亲的贞节事迹而命名,面宽、进深各三间,木构四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崇正堂为祭祀陈献章之所,面宽、进深各三间,木构四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碧玉楼为当年陈献章失而复得祖传之碧玉,喜而建楼志庆。楼面宽、进深各三间,两层楼阁式建筑,二层挑出腰檐平坐。

文物遗存

为纪念陈白沙(名献章,1428~1500年)生母林氏夫人而建,牌坊上有“圣旨”匾一方,并赐有“贞节”橫匾一块,故名“贞节坊”。牌坊结构严谨,造工精细,为广东省仅存两处同类型明代牌坊之一,对研究明代木石建筑极有价值,1964年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中堂称“崇正堂”供有陈白沙木雕坐像与泥塑立像各一座。后座“碧玉楼”为白沙先生生前所建。楼内曾藏有圭壁玉一块,故名。

历史文化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陈白沙逸事”云:“先生每题碑碣必书翰林院检讨官衔,盖不敢忘君之赐,其不出而就职,非为高也,以终养故也。当宪庙之升遐也,哀诏至,先生如丧考妣。有诗云:‘三甸白布裹乌纱,六载君恩许卧家’。临终朝服北拜日:“吾辞吾君也,则忠爱之终也。”陈白沙于我国书法史上颇有名气,由《广东新语》所载其论书之语,可以看出其书法造诣之深,其《书说》日:“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焉,意足而奇溢焉,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调吾性,此吾所以游于艺也。”“白沙晚年用茅笔,奇气千万丈,峭削栎槎。自成一家,其传秃笔作擘窠大书尤奇。”白沙先生的《书说》不但精譬地阐述了书法中动与静的辩证法,而且透彻地揭示出书风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艺术真谛。江门市长堤钓鱼台路口,另有陈白沙钓鱼台故址。此台为白沙先生所筑,为陈暇时钓鱼之所。同治四年因筑围墙涉讼,台被拆毁,后士林名流集资重修,登台可尽览江门市风光。民国初年,因辟马路又将台及中座所建筑物拆去,仅存后座,于1948年重修,解放后加修两条走廊,并辟有陈白沙文物陈列室。陈白沙,名献章(1428一1500年),以其所居白沙里,门人称白沙先生。明朝理学家,字公甫,号石斋,新会人。正统十二年(1447年),举于乡,但会试不第,曾从吴与强讲学。后游太学,为祭酒邢让所重,由是名震京师。即归,四方来学者日众。因而受到推荐,授翰林院检讨之职,乞归,自后屡荐不起。其学说以陆九渊“心即理”为宗旨。认为“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近乎佛教禅学。工书法,能作古人数家字,山居笔或不给,束茅代之,号为“茅龙”,名其书为茅笔字。

文物价值

陈白沙祠牌坊结构严谨,造工精细,为广东省仅存两处同类型明代牌坊之一,对研究明代木石建筑较有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陈白沙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陈白沙祠位于江门市大道44号。

交通

自驾前往陈白沙祠:从贵州出发,沿着泸昆高速、贵阳绕城高速、厦蓉高速、包茂高速、汕昆高速、二广高速、沈海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深岑高速到达陈白沙祠。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