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纪信祠

共 159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52

历史沿革

天水纪信祠始建于金代,经明、清、民国多次维修扩建。
2004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施工人员对纪信祠大殿进行保护修复。

建筑格局

综述
纪信祠全称“汉忠烈纪将军祠”,又名“天水城隍庙”,是祭祀西汉名将纪信的庙宇。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东西最宽23米,南北长152.2米,三门四进,包括南北中轴线建筑和轴线两侧的建筑,主要有木牌楼、砖雕门楼、五凤楼及钟鼓楼、西看楼、拜厅、献殿、大殿、寝宫等。
牌坊门楼
牌坊门楼
牌坊门楼属于四柱三间三楼式的构架,牌坊楼檐高耸,斗拱相接,当中刻有草书“汉忠烈纪将军祠”匾。牌坊面阔三间,中间一间高大,两侧稍低,出檐有致。牌坊的后面就是青砖门楼,门楼正中砖砌拱形门楣,门楣上的草花纹以及横幅上刻的二龙戏珠、蝙蝠图案,刀工和构图一样出色。朱红大门兽首衔环,一排排铜乳钉昭示门楼的身份。门楼的两侧,砖刻书写的楹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门楼正中有四个大字“精神尚在”,据说是所书。纪信祠门楼上的门额对联,有典故,有传奇,也有黎民百姓的烟火夙愿。
通廊
天水纪信祠通廊
正门内为长约20米通道,两厢各建单坡长廊十余间,红柱排列,檐栏勾勒。中间又建一木结构小牌坊,与大门相对。
四合院
院内古树成荫,花草异香,院东为二层楼,西边为数间厢房,正北为大殿,为四合院中的主体建筑,大殿三间,单檐歌山顶,殿面覆琉璃瓦顶,正脊饰龙吻吞脊。大殿东西小门,殿后有益顶长廊10多米和四面开合上覆盖顶的抱厦,东西两侧以连搭结构方式配有钟鼓楼,其下为第三进退道门,相互对称。紧挨的抱厦又为一中殿和一大殿,中大殿起势较高,比前殿更宏伟,两殿四周飞檐环绕,抱厦东为厢房和礼堂。
天水纪信祠正殿
天水纪信祠内四周建筑环绕,厢房、楼房阁楼礼堂等依次排列,错落有序。中间长廊与抱厦顶部每间有大幅匾额悬空。

文物遗存

壁画
天水纪信祠内的《城隍出巡图》,是天水地区保存基本完整的一处宣扬道教教义的壁画遗存。2004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施工人员在对纪信祠大殿进行保护修复时,在破碎的表层墙皮下意外发现了这组深藏在墙壁之内的壁画。根据古建筑维修人员对大殿的瓦脊考证发现,上刻有“天启五年三月初三·张登”字样,应该是在对大殿进行重修时绘制上去的。
城隍出巡图
《城隍出巡图》位于大殿内的西侧山墙上,全画高近4米,宽度超7米,面积近30平方米,绘制城隍神纪信居中,其他诸神及文武判官前后簇拥罗列左右,共计绘道教神祇20余身。壁画所绘主神纪信神情威严肃穆,其他诸神或手执仪仗谦恭前,或手托笏板侧身交谈,脚下及身后皆祥云袅袅、仙乐飘飘,全图严整宏大又不失亲切祥和,尽显明式作风。
清代匾额
清代匾额
天水纪信祠内留存有清代匾额“福佑梓桑”“除忒降祥”“庇荫边陲”“洞察幽明”“鉴察维严”“惠保全秦”等。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是秦汉时期成纪人,成纪就是天水。纪信追随刘邦创天下时,霸王项羽将汉王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在激战突围都不能成功的情况下,面相酷似刘邦的纪信佯装刘邦出东门诈降,刘邦借机从西门出逃。项羽发现上当后,烧死了纪信。

文物价值

天水纪信祠记载着天水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留存的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天水纪信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天水纪信祠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大城什字东北角。

交通信息

步行:自甘肃省天水市政府步行前往天水纪信祠,路程约70米,用时约2分钟。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