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庄镇冷家庄村

联合创作 · 2023-09-02 11:34

冷家庄村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西南距杨庄6公里,北临汇河,南与梅官庄、孟官庄,东与羊里镇辛庄村、西与后郭庄村接壤。地处平原,耕地3804亩,1000户,3450人。盛产大蒜生姜。农历五、十逢集。

据冷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冷姓由淄川迁此建村,以姓名村为冷家庄。后冷氏他迁,但仍沿用村名。

村北汇河与辛庄冷泉交汇于此。汇河经流此地,犹如一条玉带缠绕,蜿蜒崎岖,奔流西下,汇入汶河。几百年来,它丰润的乳汁哺育着勤劳、智慧、淳朴的冷家庄人。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大下保•冷家庄”。民国时期,冷家庄属于莱芜寨里区大下保;解放后,几经沿革,现属于杨庄镇管辖。

冷家庄是一多姓村庄。顺口溜云:“张王刘赵亓卞闫,陈苏宋吴朱高谭,唐马邱闵也不少,哪庄不如咱庄全。”该村有17姓之多,其中以亓、张、卞姓居多。正因为此,自古以来本村通婚者较多。

1949年建国后,该村共分24个生产小队,是杨庄公社第一大村。主要成就是兴修水利,东西各有扬水站一处,自己动手修水渠几百米;主要副业有村北窑场一处,自烧砖瓦。村北汇河西流,沿岸栽杨柳,岸南是肥沃土地。冷家庄引河、冷家庄扬水站远近闻名。1965年凿渠工程由省水利厅建设安装总队承担。修建“丰收灌溉闸”更是闻名,水泥板桩由南到北将汇河拦腰截断,汇河之水由闸门沿渠西去灌溉着刘家店、陈家楼、后郭庄、朱屈街、宅科等19个村的土地,甚为便利。以后汇河的水位下降,引水中断,“丰收灌溉闸”名存实亡。后逐渐废弃,现只留残迹,实是一件憾事。

冷家庄集,原来很小。有儿歌唱道:“冷庄集,冷庄赶,冷庄不赶干瞪眼,喊了一声吃饭的,集上光剩推碾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冷家庄集也越赶人越多。农副产品、日用百货、服装鞋帽一应俱全,大大方便了本村和周边村庄的群众。从杨庄镇驻地出发,沿O九路向北两华里处右拐,一条长达6公里的沥青路便会把你带到一个到处机声隆隆、店铺林立的地方。这里造纸厂、纸箱厂、农副产品加工厂、面粉厂、酒厂、酱油厂、恒温库等村办户办企业鳞次栉比。村南面是一条长1000米、宽15米的商业街,由村里统一修建的前门搞经营、后院搞加工的商品房。村办邮电所、农行代办处、农技综合服务大院……林立两旁。冷家庄集就设在这条商业街上。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村里还出现过一位能征善战的战士——卞克强。卞克强从小受苦受难,参军后,英勇善战,出生入死,立过多次战功,是冷家庄的一名热血男儿。相传,解放战争期间,卞克强因故只身回家,消息透露,-一班人马将其宅包围住,想要活捉他。只见他以石磨为掩护,双手使大肚匣子枪,撂倒了四人,身手敏捷地越过高墙而出,神不知鬼不觉,逃出了魔爪。他的神勇一时传为佳话,令父老乡亲引为自豪。任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办公室主任的张磊,几十年来,奋战在广播电视基建战线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贡献,深受家乡人民的热爱。

重视教育,以文育人,提高文化素质是冷家庄村的传统。自清末废科举后,村里有了自己的学校,又有完小一所。1968年设初中,“文革”后期还办过一届高中班。自建国后,每年都考上不少大中专学生,为国家输送了很多有用人才。亓学堂是冷家庄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要想富,先修路”。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村人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修建了两条西通O九路、一条北接寨里的柏油路,使全村彻底摆脱了雨天走泥泞道路的困难,大大繁荣了经济,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大好事。

演唱莱芜梆子是冷家庄的艺术传统。早在20世纪中期就有文艺爱好者逢年过节演唱历史戏。每年初一每天演戏一场,热闹非凡。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应邀去外地演出,在不同时期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村民邱润义号召本村、邻村没姜井的人家在村北黄崖头上挖井200余眼,贮存生姜,盖上看护房,常年为姜农看姜井,方便了群众,振兴了经济。

现在的冷家庄村,旧貌变新颜。90%的户有彩电,安了电话,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正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冷家庄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