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

共 161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2

历史沿革

民国五年(1916年),耶稣堂始建于此。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被蒋介石调入江西“围剿”红军,于同年8月间奉蒋介石命令进占宁都县,其指挥机构设于此。同年12月14日傍晚,赵博生在此以宴请的名义召集团以上主官开会,并宣布全军官兵起义加入红军,史称“宁都起义”。
198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维修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主楼。
2015年,国家文物局对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修缮保护。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

建筑格局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建筑占地面积293.82平方米,建筑面积394.6平方米,院场面积1900余平方米,主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四坡青瓦顶,外观为西欧式“似罗马建筑”,底部有高出地面一米多的防潮防水砖基半地下室做通风层;主体建筑近正方形,室内中间为厅,后部有楼梯,两侧各有二居室;四周环以拱券式回廊,中以拱木连接,上下两层同为一厅二室,正面是木制双开门,歇山顶,整个庭院占地2040平方米。

文物遗存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内部,一楼展览有1975年设置的“宁都起义历史文物陈列”,陈展大纲由曾庆圭编撰完成,展出版面54块、展柜5只、沙盘1只;二楼为第26路军总部参谋长、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赵博生的卧室及其向团以上主官宣布起义的宴室文物陈列和“从宁都起义走出的30位将军”“赤帜高擎赵博生”两个陈展大纲。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主词条:
赵博生(1897年—1933年),汉族,河北省黄骅县人,中共党员。民国六年(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在皖系、直系、奉系军队中任职。民国十三年(1924年)冬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参加过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期间受共产党人刘伯坚等的影响,倾向革命。民国二十年(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参谋长。“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同时,与在第26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同年12月14日,在蒋介石准备清除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的危急时刻,赵博生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部1.7万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先后任红5军团13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军团副总指挥,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和南雄水口等战役战斗。他指挥果断,屡建战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赵博生奉命率领红5军团3个团据守长员庙一带山脉,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带消灭敌人。他指挥部队连续打退数倍于己之敌的疯狂进攻,坚守住了阵地,出色地完成了钳制任务。同年1月8日,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赵博生在与敌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不幸壮烈牺牲。

相关诗文

《参观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罗道旺
昔作牧师堂,饥寒义帜张。长风辞午夜,铁甲向朝阳。
后卫湘江赤,西征塞草黄。忠骸遍郊野,毅魄到文乡。

文物保护

1988年1月13日,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梅江镇梅江北路5号。

开放时间

08:00—17:00。

交通线路

赣州市内乘大巴车可直达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