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城城址

共 3335字,需浏览 7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51年,黄县南埠村农民姜德科挖出一批青铜器,为春秋晚期,计有盨4件,盘、甗、鼎、鬲、甑、壶各1件。其他尚有陶器、石饰等,皆毁于当时。
1965年3月,归城姜家在村南发现一处西周墓葬。
1969年,归城小刘家村农民在农田中挖出一批西周中期的青铜器。
1973年,烟台地区文物普查小组到归城城址复查时,在和平村西断崖处发现暴露出的4具人骨。当地群众反映,早些年曾在这里发现陶罐、铜剑等器物。文物部门遂在断崖处组织考古工作,在南北长2.6米、东西宽1.61~2.05米、沟深1.07米的范围内查探。在沟的东部,发现一片涂有朱色的底面,上面压有一具较完整的马肋骨骨架,肋骨的上部摆有一铜环。在沟西南底部,发现一些马齿,有3个蛙形铜车饰和1个半圆形铜环。在沟中部西边的底面,发现了1个盖弓帽,2个铜环和4个蛙形车饰。马是仰葬,头西尾东,为东周时期殉马坑。
2002年,烟台文物考古队、龙口市博物馆对东和平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房址10余座,填补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归城城址居住遗址的空白。
2007年至2009年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建的中美联合归城考古队,对归城城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工作。

遗址特点

归城城址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建于莱山北麓的小盆地中央,四周山丘环绕,南端为归城姜家水库。外城沿五陵山围筑,类似椭圆形,内含归城姜家、东和平、南埠、北山、大于家、董家、东迟家、曹家村等8个自然村庄。内城在遗址中部,位于鸦鹊河两条支流间的一处高约5米的台地上,现存地面较为平坦,由南向北略有倾斜。内城平面呈曲尺形,在西北侧内凹,以城墙中心计,内城南北长490米,东西宽525米,城墙西北处内凹部分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80米。内城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内城北侧与东南侧分别为和平村和归城姜家村所占压,在两村之间有一条南北向的乡间公路穿城而过。外城的南端为曹家水库,由黄城通往七甲、石良的公路,西北至东南方向穿城址而过,内有3条小河流贯穿南北至大于家村东汇成鸦鹊河北去。整个城址南高跌宕起伏,北部渐次低缓。外城沿山围筑,现存有北山村内和大于家村东两段城墙基,借助墙基可隐约看出外城的范围。现残存城西南角一处长60.5米、宽10米、高6米的土台。
归城夯土

文物遗存

自1950年以来,不断有重要的遗迹和遗物被发现。考古工作者在归城一带陆续发掘出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及其他文物400余件(带铭文一级文物12件)。其中启卣、启尊出土后为西周青铜器增加了两件断代标准器,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1989年,启尊转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归城城址调查中采集到了大量陶片。据初步分析,这些陶片大体分为两个类别。A类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灰陶、灰褐陶,质地较好,且较多装饰绳纹。主要器类有鬲、簋、豆、盆、罐、瓿等。这类陶器具有明显的周文化因素特征,形制多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相同或接近。B类陶器多为夹砂的红褐陶、灰褐陶,胎体常夹杂有云母,火候较低,烧制往往不均,一般为素面。主要器类有鼎、鬲、罐等。这类陶器与周文化器物有明显区别,而是承袭了胶东半岛本地如珍珠门文化的风格,可以看作是本地文化系统的陶器。

文物价值

归城城址出土了大量遗物,丰富了对城址和胶东地区青铜文化的认识。百余年来在归城以东沿黄水河畔的鲁家沟、东营周家、东庄头、集前赵家等区域先后有重大发现。充分说明莱山脚下的黄水河流域是胶东半岛青铜文化的中心区域,曾为莱国政治中心的国都。
归城城址是胶东地区同时期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一处遗址,对这座城址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对胶东地区青铜时期考古文化的认识,对中原文明进人胶东地区的历史过程及其与本地文化的互动关系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对胶东地区的社会、历史进程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历史文化

名字由来

《尚书•禹贡》记载:“青州有嵎夷和莱夷。”孔安国注:“东表之地称嵎夷。”马融注:“嵎,海嵎也,夷,莱夷也。”《禹贡》记载:“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清同治《黄县志》记载:“古为青州嵎夷地,周为莱国。”
西周初年,周王朝灭商而立,为藩屏周室,大兴封邦建国。当时封于山东地区有两个国家,一个是鲁国,受封者是当时国辅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另一个便为远在东方的齐国,受封者正是头号功臣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知莱乃商代封国。史载表明,“莱逼营丘”(营丘,弥河流域今寿光一带),双方激战,难分胜负,后齐国、莱国划胶莱河为界。颜师古谓于《齐地记》云:“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菜,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不夜城遗址位于今荣成东端埠柳乡不夜村。由上而知,莱国疆域,西起淄你流域,横跨半岛东端,乃幅员辽阔之大国,文化经济十分发达,可与齐国争衡。当时莱国的兵锋直指弥河之畔,姜太公就封之初,立足未稳,不得不退而迁都临淄。齐灵公十五年(前567)齐国征伐莱国,莱国战败并人齐国版图,国都废弃,历经五百余年的莱国就此结束。唐太宗征伐高丽时,曾在此驻军,征伐高丽获胜后复驻于此,故称“归城”。

城址年代

关于归城城址的年代,1973年,烟台市博物馆调查后初步判定为西周至春秋时期。这个年代范围与归城内出土遗物的年代大致相符。如启尊、启卣的年代属西周中期前段,黄县己器则为春秋初期的器物群。本次调查采集的豆、簋等陶器的年代也应在西周中期。因此,初步推测归城的始建年代可能不早于西周中期。至于城址的年代下限,可以肯定是晚于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的,甚至可能要晚到战国时期。归城城墙建筑和遗址居住的年代可能存在差别,而内城城墙、城内建筑、外城城墙的建筑年代也可能有所不同。

文物保护

1978年,山东省文物局拨款4万元,用于加固整修,加修了600多米长的石砌的墙裙,以保护城墙底部。
1988年,山东省文物局拨款5万元,用于加固整修,城墙外表敷以石砌墙面。
1992年和2000年,龙口市博物馆会同有关规划、建设部门分两次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又与当地兰高镇政府和姜家村、和平村等签订了保护合同和使用合同,建立了市、镇、村三级保护组织和若干保护小组,安排专人巡逻保护。
2006年5月25日,归城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2021年10月,归城城址入选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考古学会承办的“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