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光禄公祠
丁氏光禄公祠
共 179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17
历史沿革
清光绪四年(1878年),建丁氏光禄公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丁氏光禄公祠被征为县人民会堂。
20世纪80年代,丁氏光禄公祠成为中共揭阳县委党校办公场地。
1992年以后,丁氏光禄公祠成为中共揭阳市委党校办公场地。在市委党校搬至东兴新办公楼之后,又成为揭阳民俗博物馆、揭阳市群众艺术馆、潮汕历史文化中心揭阳市研究会等的办公场地。
2022年,丁氏光禄公祠进行维修。
建筑格局
丁氏光禄公祠
丁氏光禄公祠,又称丁日昌旧居,现被修建成丁日昌纪念馆,占地面积约6100平方米,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组群。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四马拖车”格局,分四直巷,二天井,中轴线为二进院落,建筑左右对称,共有大小房屋99间,地下室1间,为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称“百鸟朝凰”。整体建筑结构鸟瞰呈“兴”的繁体“興”字形,寓财丁兴旺意。周围三面渠水环绕,垂柳拂水,形若半岛。建于濒水映绿的东西斋舍,取“智者乐水”之怡悦。主体部分分为中路、东路、西路三组,中路为三开间、三进深的祠堂;左右两侧为民居,分别有两条与祠堂山墙平行的通巷。靠近祠堂的一巷,由三组共六座南北对向的小院组成。这些小院都是一厅两房两厢房的布局,也即通常所说的“爬狮”(“下山虎”)。在整个建筑组群的前埕,左右各有一座“爬狮”,分别称东、西斋。
主要建筑
正门
正门
丁氏光禄公祠正门是石门框,大门檐柱为八棱工字础。原尚有石狮、旗杆夹斗座,不存。
正厅
丁氏光禄公祠正厅三进,是供奉丁氏先祖的光禄公祠,也是主体建筑的中轴线,呈左右对称形式。正厅主殿是供奉丁氏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整座丁府的最高点。从外向内,逐渐递高,加上两翼拱护,目的是显示祖宗的尊严。正厅的屋顶除了天井以外,全部用木桷铺满,看不到屋顶。公祠的东西各有二直巷护卫。每条直巷之内,各有小院落四座。随意进入一个小院,内设有主房、客房、客厅,自成体系。
文物遗存
主要展览
丁日昌纪念馆
丁日昌纪念馆
1998年,丁氏光禄公祠被辟为“丁日昌纪念馆”,保存和展出一些关于丁日昌的生平、事迹的实物和照片。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丁日昌像
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原籍丰顺县汤坑,青年时以求学、任事寓居榕城。以贡生出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历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丁日昌是晚清洋务运动著名的实干家。他主张“师外人之长技以为己之长技”,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强调国富才能民强,努力提倡开矿设厂,筑铁路,造军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平矿务局、台湾铁路等均是在他主持、倡导或参与下完成的。丁日昌始终致力于改革自强的活动并取得很大成绩。故民国时期所编的《广东新通志》称他“吏治洋务,尤卓绝一时”。丁日昌对国家安危甚为关注。他在《海防条议》中,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6条对海防建设具远见卓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些建议对中国新式海军的诞生和洋务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清光绪八年(1882年),丁日昌在揭阳逝世。第二年,光绪帝诏授他为“光禄大夫建威将军赏戴花翎正一品封典”,此前,已按官衔授其父为光禄大夫。
文物价值
丁氏光禄公祠建筑群保持了潮汕地区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和工艺特点,尤其是木雕具地方特色,是潮汕地区古建筑群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丁氏光禄公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丁氏光禄公祠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元鼎路西侧。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丁氏光禄公祠,路程约4.3千米,用时约9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