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宫
朝天宫,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水西门内,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落,素有“金陵第一胜迹”之美誉。如今的朝天宫也称得上是一处“网红打卡地”,尤其是每年二三月份玉兰花盛开时。
文化
文化特点
朝天宫的建筑格局、样式、营造技术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而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建筑特点
朝天宫是江南地区文庙建筑的典范,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宫殿式体制,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大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其布局中为文庙,东为府学,西为卞壶祠。大门正南边有“万仞【rèn】宫墙”围绕,墙内有一泮池,东西两侧分别为“德配天地”和“道贯古今”牌坊,正面有棂星门,前方设有大成门。门内两厢东为文吏斋、司神库,西为武官斋、司牲亭等,过棂星门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敬一亭,大成殿东西两庑和走廊各十二间,敬一亭东有飞云阁、飞霞阁、御碑亭等。
历史
建筑历史
南朝时期,朝天宫是中国南方最早的科研机构总明观的所在地,是当时中国最高等级的社科研究机构,观内集中了来自南朝时期国内各地的科学精英,在总明观交流、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成果。
杨吴武义二年(920年),改名紫极宫,开建钟阜轩,南唐时,在该宫之西又立武烈帝庙。
元朝时期,名为玄妙观,后改为“大元兴永寿宫”。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太后发帑重修,时为金陵道观之最。
清朝道光年间因朝天宫屡遭火灾,当时风水家把朝天宫大山门由朝正东,改为偏向东南。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打败太平军后,朝天宫内的道观改成了孔庙,原在成贤街的江宁府学也迁到了朝天宫里面,成为清后期南京主要的官办学校。
清朝末年,朝天宫是江宁府文庙,皇帝从未驾临过,所以戟门形同虚设,也从没有打开过。
1949年后,成为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前身)所在地。
1978年,南京市博物馆正式挂牌。
文物保护
2013年,国务院公布朝天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朝天宫
泮池
泮池位于万仞宫墙北侧,水池为半圆形,周围有石栏杆,称为“泮池”,是文庙标志性建筑之一。该池下部原有两组涵洞与宫墙外的运渎相通,池水终年不竭,抗战期间曾被填平,1970年重新开挖,现与运渎已不再相通。
大成殿
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五进七间,面阔43.30米,进深18.76米。其前后两廊均有巨形木柱,殿前露台宽敞。露台四周有石质雕栏,四角刻有螭首。前后台阶中央,都有浮雕龙陛。红墙黄瓦,气势非凡,飞檐翘角,状如翼启,斗拱陈列,勾心斗角。
敬一亭
敬一亭为八角亭,设在冶山最高处。据《明史》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年)“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敬一箴》是嘉靖帝撰写的一篇箴言,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成为文庙标志性建筑。
飞云阁
飞云阁高二层,阁正中悬挂清道光年间举人莫有芝的篆书“飞云阁”匾阁。后人曾胜赞此楼,“钟阜群峰,窥窗排闼【tà】。朝烟霏青,夕霞酿紫,如置儿席间,诚奇景也”。
御碑亭
御碑亭为八角攒尖顶,亭内有石碑一通,通高3.28米,宽0.64米,厚0.23米。碑上刻有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五次游朝天宫时所题的诗文。一块碑上分别刻有乾隆五首御诗实属罕见。
奉敕重建朝天宫碑
奉敕重建朝天宫碑,碑高近6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为浮雕云龙,刻划精细。碑身两边饰有蜿蜓龙纹。碑座龟趺,昂首瞠目,形态生动。碑文1000余字,记载了明初朝天宫的定位,规模以及成化年间重修的始末,是研究明代朝天宫沿革、规制、布局等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