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控股到底整改了什么?
共 7411字,需浏览 15分钟
·
2022-05-13 15:20
作者:《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李逗
编辑:董雨晴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AI财经社(ID:aicjnews)
柳传志上一次因为舆情闹心,已经是4年前了。
2018年,有消息说联想为“华为3GPP事件”投下反对票,被外界解读为“卖国”之举,“贸工技”模式也被安上了“买办”的骂名,负面舆论势不可挡,退居幕后多年的柳传志不得不重新出山。
当时,柳传志以个人名义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措辞激昂有力。在信中,他讲起联想创业时的艰难岁月,外敌环伺中白手起家,扛起民族工业大旗。他还强调,投票事件发生在2016年,他经过与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及多位高管的了解,澄清联想在第二轮坚决选择了联想之前没有太多技术积累的Polar码方案(华为主推),并认为此举顾大局、识大体。
换言之,想把卖国的帽子扣在联想身上,柳传志绝不答应,不少柳传志的“门徒”也先后跟进声援。
没想到,风波虽然会过去,但裂痕已经悄悄埋下。当联想再次陷入争议,舆情无法平息。
今年4月14日,北京证监局对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面对证监局的整改要求,联想控股在5月7日发布公告表示,已经按照要求完成相关整改工作,并已向北京证监局提交书面整改情况报告。5月10日,北京证监局方面表示,已收到联想控股报送的整改报告,正在对相关整改情况进行核验。
北京证监局还补充表示,2021年初,按照随机抽取原则,北京证监局选取联想控股为现场检查对象,根据检查结果,依据《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采取了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
但问题是,联想控股究竟整改了什么?这家科技公司以“民族企业”自居,民众因何不再为之骄傲?
联想遭整改始末
根据北京证监局发布的消息显示,联想控股需要整改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定期报告与临时报告披露不及时;个别子公司股权质押未在相关募集说明书及定期报告中披露;公司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往来界定不够清晰,非经营性往来占款或资金拆借披露不准确。
其中,北京证监局又具体提到了联想控股拟收购卢森堡银行股权事项。市场调研机构Wind数据显示,2017年9月1日,联想控股在港交所宣布全资附属公司南明公司拟收购卢森堡国际银行89.94%的股权,2017年11月23日其又进一步披露了收购详情,2018年7月2日公告完成上述交易的交割。
图源/北京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但上交所网站信息显示,直到2018年1月23日,联想控股才披露收购进展情况。2018年7月3日,联想控股又直接披露交易已完成。
该交易在当时也曾在欧洲轰动一时。在人民网的报道中,联想控股执委会成员、高级副总裁李蓬表示,“此次是欧洲央行第一次批准中资非金融企业收购受欧洲央行监管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欧洲监管机构对收购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财务、业务实力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
同时,北京证监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2022年3月31日,联想控股在香港联交所发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全年业绩公布》公告,但是该信息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同步披露。
有券商从业者表示,子公司的股权质押情况,也属于较为敏感的领域,上市公司有向投资者告知的义务。而非经营性往来占款或资金拆借披露不准确等问题,恰恰是导致关联交易、违规交易及利益输送等上市公司常见“顽疾”。
对于联想整改一事,西南证券董事张刚对《财经天下》周刊分析认为,“联想控股并未在A股上市,但有公司债发布,信息披露方面和其他上市公司相比不太规范,所以被证监局要求整改,但并无处罚,性质并不严重”。
透镜公司研究始创人况玉清也表示,联想控股主要是面临两地监管的问题,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同时又在内地发债,受到双重监管,发债中忽略了内地的信披合规要求。“不过,由于它在内地发的是债,只要如期兑付了,一般不构成多大的实质性后果。”
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一家大型集团,联想不止一次在相关领域犯这种“小错”。
2021年9月30日,联想集团申请科创板IPO,计划筹资100亿元,投入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领域。但仅仅过了1个工作日,联想就主动撤回了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申请,被网友调侃为“科创板IPO一日游”。
联想对此解释为,材料准备尚不齐全,但舆论并不买账。人们普遍认为联想的科技属性不够强,科技投入力度也不够大。后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不得不出面解释,“联想在研发投入上已经过了科创板上市的门槛。”言外之意,联想只是暂时不想上市,并不是上不了。
这个回应似乎不具有显著的说服力。2021年12月29日,证监会决定对联想集团科创板IPO的保荐人中金公司采取监管谈话的监督管理措施。
根据证监会12月29日披露,中金公司以及王晟、孙雷、赵沛霖、幸科、谢晶五人,在保荐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科创板上市过程中,未勤勉尽责对发行人科创属性认定履行充分核查程序,主要依赖发行人提供的说明性文件得出结论性意见,相关程序及获取证据不足以支持披露内容,未能完整、准确评价发行人科创属性。
在这期间,也就是联想集团申请科创板IPO一个月后,网络大V司马南炮轰联想事件爆发。其中,就直指联想善用资本,是一家金融公司。
2021年12月10日,针对司马南指控的联想涉嫌国有资产流失一事,联想在内网发了一份简短的声明,表示有关股权转让严格按照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相关要求进行审计、资产评估和备案,但并没有让舆论消停。
这之后几个月,北京证监局的责令改正通知很快到来。不过,北京证监局表示,是经过2021年9月8日至9月18日对联想进行的现场检查,2022年4月14日,北京证监局对联想控股下达了前述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处罚。
5月9日晚间,司马南再度发威,发布题为“关于联想控股,向证监会请教四个问题”的视频,直指本次整改事宜。
联想道歉了
在行政监管处罚发出23天后,联想控股的道歉来了。
2022年5月7日,联想控股提交了整改报告,比原定截止日期提前了一周。联想控股在报告中作了深刻反思,其表示已经按要求完成整改工作,确保不再出现披露不准确的情况,同时还强调了公司各项业务开展正常,经营稳健,流动性良好。
实际上,过去几年,面对扑面而来的质疑,联想已经没少道歉。2020年秋季,杨元庆对英国媒体说出了“我们不是一家中国公司,而是全球化的公司”,不幸只有前半句被写进标题。杨元庆后来的解释是,这个口误是“迷失在翻译中”。但在新的环境背景下,这样的翻译出错,显然会涉及到原则性问题。杨元庆不得不连夜发表道歉声明。
更早之前,联想还长期深陷国内外价格反差巨大的舆论漩涡。基于竞争考虑,联想向成熟市场要利润,新兴市场追份额,因而在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从商业策略上讲,这无可厚非,但这样的区别对待,也让联想背负上了“美帝良心”的骂名,“不爱国”的印象被再次加强。
对比联想当年的辉煌,如今的情景让人唏嘘不已。上世纪末,联想是中国IT企业最成功的代表之一,承载了许多中国人的“民族科技品牌梦”。而联想的快速崛起,也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背靠中科院,稳拿政企订单。
图源/视觉中国
联想创业之初,主要依靠政企的采购渠道发展。那时,联想的产品都是各个机关、单位招标采购的指定品牌。这些采购优势,让联想拿到了更多利润和销售渠道。
2004年,联想花12.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成为了经典的“蛇吞象”商业收购案例。那时,出海的中国公司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收购老牌公司IBM的旗下业务了。这次的收购不仅让联想在国际舞台上一炮而红,大大推进全球化进程,还一跃成为国内PC市场的霸主。
联想蛇吞象买下IBM PC业务是一个非常具有里程碑的事件。不过,这也给联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收购路径依赖。
接近联想的从业人士表示,“当年参与收购的那批人,基本上也是现在联想从上到下的管理者,可能在这之后有了一定的收购依赖。后面买DCG(业务服务器业务),买MOTO,还是想要通过收购来拓展自己的战略。”
“PC 最重要就是出货量,出货量决定了你采购原材料的议价能力。举个例子,CPU 也就英特尔、AMD两家能选,GPU 也就英伟达、AMD和对应的授权商。想要降成本,也只能走那条路。联想前几年还买了一些地区的PC品牌业务,就是为了让自己重新站上出货量第一的位置。”上述人士表示。
除此之外,当“民族情怀”和“国际化公司”两个标签结合在一起,联想的每一步都开始变得如履薄冰。
联想的国内业务做大做强,离不开民族情怀的滋养。但是,一旦到了国际舞台,被贴上国际化公司的标签,联想开始面临业务上的双重评价体系。
原先浓烈的民族情绪,碰上国际化背景下的竞争环境,把联想推向了民族情绪的反面。而大众对联想的评价,也越来越超出单纯的商业范畴。许多基于商业考量的决策,不再能获得大众的支持和理解。联想高管们的一言一行,动辄被上升到国际层面解读。
“联想这些年发展下来,是国际合作的最佳典范。上游海外公司做,国内做组装,做供应链整合。现在国际供应链分道扬镳了,他肯定会被架在火上烤。”上述人士表示。
最近的这轮舆情中,高管年薪过高,过半高管都是外籍人士,成为联想遭受重创、形象崩塌的重要原因。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度联想27位高管的年薪近十亿元,接近年度利润的10%。在尚有六亿人月均收入千元的社会背景里,这很难不点燃人们的不满情绪。
在最新公布的2021年财报中,联想控股的收入和利润都创历史新高,但高管薪资反而集体下调。
其中,联想控股董事长、执行董事宁旻2021年的年薪为1650.9万元,对比2020年的4600万元,少了大约69.8%;联想控股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李蓬2021年的年薪为1343.5万元,对比2020年的4681万元,少了大约71.3%。这两位高管还放弃了2021年的酌情花红和中长期激励奖励,在2020年中,该项奖励收益规模约在几千万元。
这一次,柳传志也没有再替联想发声。甚至今年五一期间,柳传志和他的女儿柳青悄悄清空了微博,并设置了半年可见,尽可能淡出大众视野。
资本强势,科研弱势
以IT安身立命的联想,最近几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这个于1984年创立,投身IT的老牌企业,曾长期引领创新浪潮。柳传志和倪光南这对老搭档,联手开创了联想的十年创业时期。后来,一腔热血搞科研,主张“技工贸”路线的倪光南,败给了主张先发展,走“贸工技”模式的柳传志。
然而,过去几年,随着华为等科技企业崛起,作为老牌IT企业的联想,关注度和光环都有所消退。
外界对它的指责有很多,发展停滞,转型失败,手机等新业务毫无亮点可言,抓着萎缩的PC业务不放等。舆论怒其不争,指责杨元庆,“用榔头都敲不醒”。
客观而言,站在企业发展角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企业只能基于自身条件,因时因地的做出选择与判断。
彼时的PC产业链中,初生的中国企业和国际企业差距甚远,微软与英特尔的联盟牢不可摧。联想在当年选择“贸工技”,先活下来,变强变大后再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只是,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联想什么时候应该调整步伐,成为许多人对它的期待。
但过去几年,IT业务的式微,与金融、投资等业务的日渐强大,仍旧让外界觉得联想作为民族企业的模样,正在逐渐变形。
联想控股官网也显示,2001年,联想成功将旗下自有品牌业务和代理分销业务分拆为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同年,联想控股实施股份制改造。此后,联想控股作为母公司就专注于投资业务,还成立了多个基金。
在联想控股众多投资版图中,最大的业务模块之一就包括金融业务。业务覆盖境内外,前述遭到北京监管局质疑的卢森堡银行就涵盖在这一业务范畴内。此外,其金融版图还包括高华证券、拉卡拉、汉口银行、翼龙贷,业务类型涉及银行、证券、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多种业务形态。一直到2020年,金融业务一直是联想收入中的重要板块。
除此之外,联想的科技含量不足,在公众眼里仍是不争事实。
外界经常拿联想和华为放在一起比较。翻开联想近年来的研发投入占比,不难发现,它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十分“小气”。过去三年,联想集团的研发投入为102亿元、115亿元和120亿元,看上去似乎不少,但在其总营收占比却只有约3%左右,和华为动辄10%以上的投入占比不可比。根据最新数据,华为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人民币,已经占到全年收入的22.4%。
杨元庆也很委屈。他一手撑起来的联想PC市场,竞争过于凶猛,制造利润微薄,而联想又过早在香港上市,在核心技术上似乎并不具备巨额投入的条件。
他曾直言,这种比较并不公平,因为大家在不同行业,比如,华为的研发费用投入占比跟软件公司和服务公司就没法比,“华为的确是一家好企业,但中国只有一个华为就够了吗?我们需要更多的华为。联想也希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拥有很好声誉的公司。”
不过,联想也确实给人一种固守舒适圈的印象。除了稳健的PC业务,联想一直没能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尤其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高科技相关的市场中,几乎都看不到联想的身影。在技术创新方面,联想的存在感接连走低。
联想也曾制定过高科技的发展路线。杨元庆2001年接任联想集团CEO时,曾为联想立下三个目标:高科技、国际化、服务,但如今只有国际化目标真正成型。联想越来越不被看作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图源/视觉中国
曾在联想集团PCG(联想原个人电脑集团)业务工作过的离职员工李翔记得,联想在科研方面也曾实际发过力,“我离职的最后一年(2019年-2020年),公司来了个新老板,要加快互联网转型,搞自研。员工们开始加班,但是工资没体现。这个老板是大厂出身”。
那次调整后,很多员工不适应新的加班规定,纷纷提出辞职。“那段时间走了很多人。以前入职联想是一个体面的工作,如果你不缺钱的话。工作环境很好,节奏慢,下午出去摸个鱼,喝个咖啡果汁什么的,每天和各种“Linda、Kathy们”(指联想的国际化氛围)线上开会,和各种母语不是英语的老外们语音”。
直到如今,李翔对联想的最初工作氛围还很认可,“联想在公司制度方面很完善,办公环境,办公室氛围等都挺好的。节奏也不快,压力不大,尤其是领导和下级的关系很好,没那么强的压迫感。各类的小福利也挺多。我那几年基本上不加班,没经历过996。”
但这样的工作节奏,也同样让联想基层员工薪资在同行中并不具备优势,“基层员工薪资上面非常没有竞争力,就是一个传统制造业的水平。整体上来说,现在的联想,和美的、海尔这样同时期、同类型企业对比一下还可以。和华为其实不太具有可比性了,因为太不一样了。”
即使从员工薪资角度考虑,联想内部多数人还是希望可以更多投入科研,“因为更多的科研投入,意味着除了更多的固定资产投入外,还会有更高的员工工资。”
进入2022年,联想进一步宣布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杨元庆在2021年财报会上明确表态,未来五年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研发,还将扩大研发团队规模,再招募12000名科技人才。不过,雷声大雨点小,外界只看到,联想成立了一家芯片公司“鼎道智芯”,投资费用仅3亿元。
联想面临舆论困境已有多年,很多人开始讨论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难题,呼吁企业应当加强创新研发投入。这类困境并不是联想独有。国内许多科技巨头,包括如今的华为,早期都背靠国内庞大的市场,依靠技术含量不高的组装业务兴盛。
然而,当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后,想要长期保持竞争力,企业也需要主动摆脱对红利的高度依赖。
本文转载自“ AI财经社 ”,原标题《联想控股到底整改了什么?》。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太空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吴炜琦、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 《卫星与网络》常务副社长:冉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