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之后的Offer选择。

数据管道

共 3090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6-24 14:30

大家好,我是宝器!


今天分享一篇关职业、offer选择相关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转换了很多次,可能在正式离职的前夕,才知道自己想表达些什么。


关于选择,这次核心想谈的是:去或留、小厂或大厂、专业性或全面性。



01 去或留

去或留,想描述的是是否要离职。这个问题之前会有一个更前侧问题面试与否。


个人的观点是,面试是有必要的,只是需要选择较为恰当的时机。


面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个人在社会、企业、自我三个环节的认知和认可程度是否存在偏差。然后基于偏差程度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现在的成就是否就是你的终点。而这个问题,自我的评价很容易缺乏参考系,不妨让社会来给你答案。


而关于去或留,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不太相同,如果不够坚定还是算了。除非你特别重要,否则很难会有回头路。


想了想,刨除客观原因,主观还是现状与期望存在落差,而这个落差很难通过个人能力迅速地解决。


这个问题的思考次序是:核心原因、原因的背景、个人的期望、基于期望的解决方案。


而我这次离开的原因是:

1)离用户及业务过远、专业能力成长放缓

由于是支持类的B端产品,提供能力而不参与业务及运营的执行以及决策。


后者则是支持类B端产品在职场的成长,是为了解决企业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职场的成长强依赖于项目。


如果突破不了边界问题,大概率可能会陷入停滞。


2)壁垒不够坚固

关于壁垒,从解决问题来看:人与人的差异在于知不知道怎么解决,以及谁能够因地制宜解决的更快、更好。


而关于解决问题数量对应的产品经验,随着时间的拉长也会趋近相同。


并非说支持类的工作不好,一家企业要运作总有人在前线打仗,也需要有人在后方支援,更多的还是关乎个人的选择。


支持类的产品,从当前状态来看,它很难再给我带来成长以及成就感了。


3)序列靠后

社会一点,序列无非是领导对你的重视程序,决定了你的晋升、晋级、调薪。


但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序列不是竞争出来的,是留下来的。但假设别人本身已经遥遥领先,“剩者为王”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实在太多了。


基于这三点,问题其实即期望。而解决的方案是保持用户感,回归普通用户去使用、理解企业的产品。其次是通过KPI共担关联业务,从业务视角提供能力而非以需求视角提供能力。


最后就是学习和离开了,选择离开的我还是认为离开不是最优解,它有时候并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在此也分享我目前直属leader的一段话。


人如果陷入了瓶颈可以选择换一家企业踏出新的领域或者获取物质上更高的回报,但是企业是不可以的,企业和人一样也会迷茫、陷入瓶颈,甚至是停滞不前。这种时候,也许我们要更多的学会耐心。

其实成年人做选择,无非是获取选择的收益以及付出选择的代价。去或留,不过一场赌局,谁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02 小厂或大厂

什么叫大厂,我更愿意把这个概念定义为行业的TOP 3企业。如果与行业外的企业比较,可以用用户基数、现金流或者企业规模来做横向对比。


大厂的招牌,不一定香。


关于小厂和大厂,我认为都可。但如果没有大厂的经验,还是建议去经历、感受一下,不要陷入井中。


就我个人而言,大厂所有给予我的可以总结为两个字:视野


都说“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但也因为链路够长、划分够细,你能够看见事物被拆解之后的运行模式,包括不限于运营、产品、技术。


在大厂之前,我从未想过可以这样子来设计产品,过往阅读网络资料也只是一知半解,这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我的产品架构能力。


而复杂的链路,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社交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第二个很核心的部分,则关于人。


其实在大厂,导师这个角色大多数时候还是蛮空泛的,大家都很忙,实质也没有太多义务。更多的时候还是靠自我驱动去成长,但除了导师可以瞄准其他部门的优质选手。


大厂里面强无敌的人实在太多了,技术一流比你还更懂业务的研发、只为了一丝增长拼了命尝试的运营同学,和他们交流学习其思考、处事方式,慢慢的改变自己的浅薄。


最后就是,我得以认知到天才们的职业现状、规划和预期,其实还蛮多5年年薪百万、4年P10、3年负责人这类的天才。


在他们面前我就是个弟弟,所以也能给自己一个好的参考系,看看自己的位置在哪儿。


追不追赶两说,至少也不能被薪酬和人事部门忽悠的太惨吧,这样的经历1次就够了。


所以我目前的答案还是大厂,去顶尖的企业经历风景,决定你未来成就的元素更多的是你身边优秀的伙伴。



03 专业性或全面性

这个题目映射到自己身上,可以划分为硬实力或软实力,B端或C端。


硬实力就是专业能力,软实力可能是社交能力、向上/向下管理的能力、影响力等。在专业能力、技能没有达到足够高的标准时,我是不建议耗费太多的精力在软实力上的成长上的。


也许在一时你能够晋升到更高的位置或者职级,可是长远的看却丧失了自身的竞争力。够保障自己稳步上升的软实力在我个人的阶段就足够


关于B端或C端,则属于自己职业方向的选择了,这也是自身offer的一个选择题。


如前文所述,个人专业能力的放缓原因为支持类产品远离业务及用户,成长强依赖于项目,并且受企业的业务及管理模式制约。


对于我而言,专业性和全面性都是一个比较好的答案,抉择和自身的职业方向有关。


深度是基于B端产品的积累,面向拥有真实用户或体量更大的B端产品,用户比如说卖家、骑手,体量比如用户规模或者商业化的B端产品。

广度指补全自身的薄弱项,包含不限于C端产品、数据产品、策略产品。

但最终的选择还是回到C端,会选择更有输入的职位,而非仅基于过往的经验进行输出,只是输出会很容易陷入停滞。

假设物质和晋升相近,我还会考量则是自我认同、他人及社会认同。

前者是个人喜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你所感兴趣的。后者是重要程度,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处于食物链的哪个部分。2者决定你在这个岗位的时长。

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将时间再拉长,5年后的你需要的是什么呢?



04 现金、期权、股票

这个问题,取决于企业目前的阶段,一般来说股票≥期权≥现金。

期权,要考量其兑现时长,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上市。其次则是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回购机制及凭证。

规模更大些的企业,则是股票和现金的比例,一般来说不是由个人所决定,但如果可以协商,在股价较低的时候,不妨适当增加股票的比例。

期权和股票,需要考量的是保底部分和增发部分,如果大部分是增发部分,可能还是需要有约束性的条例。

现金部分,则是合同签署部分、非合同但承诺部分,以及企业一般年终奖的数量了。

这一小节,其实都是在赌企业的履约性,但选择期权类的企业,我建议还是把自己卖个好的价钱。

如果未达到自己的预期,可能再积蓄一阵力量可能会更合适一些,变现的机会在人生其实没有几次。


写在最后

本来的设想是安于现状,但5月份的变化或者说机遇却来的过于突然。

在前面没有说的一点是:没有想离开的话,面试最好也浅尝辄止,失败还好说,但假设面试顺利进入到那个状态就很难退出来了。

这份工作中我获得了职业上最高速的成长,现在真的感觉是企业成就了你,而非你成就了企业。


在此,也非常感谢在过往成长过程中所有帮助我的朋友们,希望未来大家都能事事如意。


事已至此,先喝杯茶吧。
·················END·················

推荐阅读

  1. 我在字节做了哪些事

  2. 写给所有数据人。

  3. 从留存率业务案例谈0-1的数据指标体系

  4. 数据分析师的一周

  5. 超级菜鸟如何入门数据分析?


欢迎长按扫码关注「数据管道」

浏览 7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