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枣庄市统计局
2022年3月15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枣庄建市60周年。在枣庄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坚持战略引领、推动共同富裕”主旋律、主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全力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夯实稳的基础、保持进的势头、坚持转的定力、体现高的追求,全市经济运行 稳中有进、持续向好、质效双升,取得一系列基础性、趋势性、关键性成效,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生产总值为1951.57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5.83亿元,同比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95.40亿元,同比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70.34亿元,同比增长9.7%。全年人均生产总值50613元,增长8.4%。
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3.99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6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6%,低于4.5%的控制目标。
物价水平温和可控。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2%,衣着下降0.9%,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上涨4.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4%,医疗保健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3.1%。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常住人口385.3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04%,比上年末提高0.72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6.91‰,死亡率5.65‰,人口自然增长率1.26‰。
二、重点战略
“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成效明显。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3%,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加速升级,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2%。组建市技工教育集团,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技改专项基金,有力推动了“枣庄制造”向“枣庄智造”嬗变。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40.7%,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长12.6%,高端化工产业增长18.3%,高端装备产业增长34.2%,锂电产业增加值增长55.1%,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9.9个、1.8个、7.5个、23.4个、44.3个百分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累计实施省市级重点项目590个,新开工过亿元项目489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5个,中国兽药谷、中国嗅谷、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基地型项目落地建设,青啤(枣庄)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威华能金属新材料、鲁化己内酰胺项目等一批龙头引领型项目竣工投产。
“双十镇”建设扎实推进。10个示范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47亿元,占全市的13.51%,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带动作用逐步显现。特色镇创建有声有色,镇域发展呈现出重点带动、全域提升、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累计建成省级、市级、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98个,覆盖率达到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的28%,实现连续两年覆盖率翻番。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安置区有序建设,城镇开发边界外在建社区2个。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立项26个,面积21万亩,建成并上图入库面积8.22万亩,其余在建项目平均建设进度超过90%,超额完成省要求的年度建设任务。
“山水林田大会战”加快实施。大力实施山水林田系统治理,着力推进林业绿色生态、河湖水系生态、城市景观生态、乡村田园生态等体系融合提升,构建形成“山青、水秀、林茂、岸绿、田沃、湖美、城靓”的大生态格局。高效推进凤凰绿道片区建设提升。完成造林面积1762公顷。建成市级森林乡镇12个、市级森林村居205个。
动能转换不断加快。年末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9.09万户,增长6.1%,其中企业11.4万户,增长8.4%;个体工商户36.98万户,增长5.4%。新登记市场主体6.27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2.39万户。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比达到28.6%,四新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比为43.5%。“四上”企业共计2351家,增长18.9%,其中新入库纳统 “四上”企业达53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总数达到33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2.6%。万元GDP能耗下降4.4%。山能鲁化荣获省长质量奖。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转型发展成效日益显著。
绿色发展稳步推进。修复破损山体6200亩,新建提升环城绿道196公里。7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5个到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2个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水体优良比率为100%。2个省控考核断面均达到考核要求。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CO)浓度分别为45、83、14、29、173微克/立方米和1.0毫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6天,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已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三、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农业农村、国企国资、财税金融、开发区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滕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创建为国家级示范园区。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中国兽药谷等招商平台成功搭建,枣庄内陆港开港运营,枣庄欧亚班列开通运行,入选国家二手车出口试点市,嘉誉、鲁华跻身全国商品市场百强。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率先在全省实施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健全重大项目领导帮包和部门会商机制。出台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双20条”,“枣惠达”服务平台实现奖补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办,“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平台上线运行。成功举办首届资本赋能大会,工业贷款余额首次突破300亿元。探索建立不动产登记与缴税“一窗办结”模式,推出289项“全省通办”、132项“跨省通办”事项。
创新资源积厚成势。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3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69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35家、661家。鲁南科创联盟落户枣庄,泰和科技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建材科创院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入选省首批“双创”共同体。
四、农业
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359.03亿元,增长9.0%。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4.0%,林业增长5.6%,牧业增长31.2%,渔业增长28.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7.0%。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5.00亿元,增长7.7%。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83.08万吨,增长1.4%;粮食种植面积426.20万亩,增长0.5%;粮食单产429.58公斤/亩,增长0.9%。其中:夏粮单产为427.11公斤/亩,增长1.6%;秋粮单产为431.97公斤/亩,增长0.3%。
经济作物稳步增长。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38.44万亩,增长2.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到548.01万吨,增长5.0%。马铃薯播种面积62.12万亩,增长4.0%;产量达234.15吨,增长7.3%。油料播种面积29.18万亩,增长1.5%;产量达8.05万吨,增长0.3%。中草药材种植面积1.33万亩,增长39.5%。年末果园面积22.69万亩,增长2.9%;园林水果产量29.42万吨,增长6.4%。
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高质高效农业在建项目51个。其中,总投资额过10亿元的项目3个,总投资额过1亿元的项目29个。山东福藤食品有限公司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家,市级以上444家。山亭长红枣被认定为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17个和56个,峄城石榴种植系统被列入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累计达到4个。4家农民合作社获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684个、家庭农场示范场达到306个。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质效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营业收入增长27.3%,利润总额增长54.0%。主要产品中,锂离子电池、水泥、金属切削机床、机制纸及纸板、橡胶轮胎外胎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5.8%、7.8%、9.7%、18.4%、10.5%。
建筑业增长平稳。建筑业总产值335.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建筑业企业289家,比上年增加33家。
六、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支撑有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0.34亿元,增长9.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规上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4.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7.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40.0%。
旅游复苏提振强劲。接待游客1851.16万人次,增长19.41%;旅游总收入177.13亿元,增长33.6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851.14万人次,增长19.43%;国内旅游收入177.13亿元,增长33.67%。
邮政电信持续向好。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4.19亿元,增长17.0%。其中,快递业务收入9.07亿元,增长22.6%。电信业务总量5.99亿元,增长7.3%。2130个建制村通达快递服务,通达率100%,日均代投农村地区快件约10万余件。
交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京台高速改扩建、新台高速二期、世纪大道建成通车,临滕高速首棵桩基正式开钻并进入实质实施阶段,台儿庄连接线已开展用地预审等前期工作。扎实开展“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完成投资9.09亿元,完成路网延伸通达工程62.1公里、路网改造提升工程195.2公里、路面状况改善养护工程578公里、危桥改造19座、村道安保工程30公里。
七、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9%。工业投资增长7.8%,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34.0%。
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310.3亿元,增长7.7%。其中,住宅投资255.2亿元,增长12.6%。商品房施工面积接近0.3亿平方米,达2908.4万平方米,增长16.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096.7万平方米,增长16.3%。商品房销售面积553.9万平方米,增长7.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11.3万平方米,增长7.8%。商品房销售额430亿元,增长16.9%。其中,住宅销售额400.3亿元,增长16.4%。
八、消费市场
市场销售扩容提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41.7亿元,增长16.0%。其中,城镇826.6亿元,增长15.6%;乡村215.1亿元,增长17.9%。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7%。
网上销售活力显现。限上商品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销售额增长161.1%,比上年同期提高68.8个百分点,拉动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2.9个百分点,对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幅贡献率达10.6%。
九、开放型经济
对外经贸稳中有进。货物进出口总额315.1亿元,增长20%。其中,出口实现292亿元,增长16.9%;进口实现23.1亿元,增长80.1%。实际使用外资4.52亿美元,增长48.34%。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亿美元,增长143.23%;实际使用日韩资4574万美元,占比首次达到10.11%,较2020年提高9.95个百分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营业额完成1230万美元,增长6%。
发展活力持续迸发。首次入围“2020年中国城市外贸结构竞争力30强”并上榜“2020年中国城市外贸效益竞争力30强”。出口退税无纸化申报率达到99.06%,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限达压缩到1.1天。全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60余家,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20余家,共组织160余家企业参加38场境内外的线上线下经贸展会。
外资项目支撑不断强化。实际使用外资过千万美元项目14个,累计到账2.73亿元美元,占比超过60%,其中,过2000万美元项目4个。
十、财政金融
财政运行保障稳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9亿元,增长12.9%。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3.83亿元,增长1.0%,教育、社保、卫生、商业服务等支出增长较快。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1.18亿元,较年初新增280.94亿元,增长16.2%;各项存款余额2590.78亿元,较年初新增180.90亿元,增长7.5%。余额存贷比77.6%,较年初增加5.8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155.3%,较年初增加74.1个百分点。
保险业稳步发展。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7.16亿元,增长7.41%。其中,财险实现保费收入26.22亿元,增长18.91%;寿险实现保费收入60.95亿元,增长3.12%。保险业承担各类风险保障责任5.85万亿元,给付及赔付支出33.96亿元。
资本市场成效显著。新增1家新加坡借壳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上市公司达到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1家,上市挂牌企业累计募集资金36.52亿元。各类基金累计向43家企业直接投资15.29亿元。全年发行各类债券26.25亿元,债券余额达80.97亿元。
十一、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72元,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43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3元,增长10.5%。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910元,增长9.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030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92元,增长13.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约43.4亿元,增长20.1%。共开工建设道路桥梁新建改造工程60项,累计完成投资约21亿元,世纪大道主车道全线通车,西城区民生路、大连路、中兴路等11条城区断头路实现打通。7个城市品质提升试点片区共开工重点项目62个、年度完成投资9.8亿元。共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25个,新增海绵城市面积17.35平方公里。新建改造燃气管网114.7公里,改造供热老旧管网14.2公里,城市清洁取暖建设完工约412.7万平方米。
民生福祉有效增强。累计完成民生支出99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7.4%。企业养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居民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分别达到72.24万人、14.5万人、196.46万人、44.74万人、42.26万人。城市低保标准753元,增长10.1%;农村低保标准628元,增长22.9%。城市低保人数6.4万人,下降19.8%。各类养老机构数104家,增长23.8%。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0个,增长1.1%。农村幸福院30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6个。
十二、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普通高校招生15793人,在校生45966人,毕业12295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4059人,在校生40593人,毕业10462人;普通高中招生27689人,在校生74548人,毕业21995人;初中招生66252人,在校生185278人,毕业50487人;小学招生57715人,在校生357185人,毕业66034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336人,在校生2226人,毕业32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7069人。大班额化解和“全面改薄”顺利完成,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66所。
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兴盛。现有公共图书馆7个,其中国家一级馆3个。文化馆7个,其中国家一级馆6个。以庆祝建党100周年暨建市60周年为主题组织举办了枣庄市第六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读书朗诵大赛、庄户剧团展演、枣庄市群文美术作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颂歌献给党”戏曲专场文艺晚会、声乐大赛、舞蹈和广场舞大赛、闭幕式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2702所。其中,医院85所,比上年末增加3所。卫生技术人员3.08万人,增长3.9%,其中职业医师9768人,增长1.7%;注册护士15072人,增长4.7%。卫生机构床位数25553张,增长2.6%,其中医院床位数19560张,增长2.4%。新成立妇科等6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质控中心增加至47个。开展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审,确定市级临床重点专科64个。医联体医共体达到42个,省、市、县、乡四级分级诊疗体系有序运转,电子健康卡应用环境改造率达100%。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举办2021大运河(枣庄)马拉松赛及2021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山东主会场启动仪式等大型赛事。举办市十运会,设置青少年组、群众体育组两个组别、38项比赛,64个代表团5000余名运动员参赛,近3000名健身爱好者参与开闭幕式大型团体操展演。 401名选手取得2022年二十五届省运会参赛资格。4名枣庄籍选手进军奥运会,获得1枚金牌、1枚铜牌、1个第七名、1个第二十五名的优异成绩。1名选手进军残奥会,获得1枚金牌。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一是辖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二是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三是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枣庄市统计局2022年3月15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枣庄建市60周年。在枣庄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坚持战略引领、推动共同富裕”主旋律、主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全力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夯实稳的基础、保持进的势头、坚持转的定力、体现高的追求,全市经济运行 稳中有进、持续向好、质效双升,取得一系列基础性、趋势性、关键性成效,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一、综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生产总值为1951.57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5.83亿元,同比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95.40亿元,同比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70.34亿元,同比增长9.7%。全年人均生产总值50613元,增长8.4%。 | RAG-ES | 2024-09-10 |
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3.99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6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6%,低于4.5%的控制目标。物价水平温和可控。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2%,衣着下降0.9%,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上涨4.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4%,医疗保健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3.1%。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常住人口385.3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04%,比上年末提高0.72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6.91‰,死亡率5.65‰,人口自然增长率1.26‰。二、重点战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成效明显。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3%,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加速升级,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2%。组建市技工教育集团,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技改专项基金,有力推动了“枣庄制造”向“枣庄智造”嬗变。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40.7%,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长12.6%,高端化工产业增长18.3%,高端装备产业增长34.2%,锂电产业增加值增长55.1%,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9.9个、1.8个、7.5个、23.4个、44.3个百分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累计实施省市级重点项目590个,新开工过亿元项目489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5个,中国兽药谷、中国嗅谷、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基地型项目落地建设,青啤(枣庄)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威华能金属新材料、鲁化己内酰胺项目等一批龙头引领型项目竣工投产。 | RAG-ES | 2024-09-10 |
“双十镇”建设扎实推进。10个示范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47亿元,占全市的13.51%,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带动作用逐步显现。特色镇创建有声有色,镇域发展呈现出重点带动、全域提升、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累计建成省级、市级、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98个,覆盖率达到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的28%,实现连续两年覆盖率翻番。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安置区有序建设,城镇开发边界外在建社区2个。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立项26个,面积21万亩,建成并上图入库面积8.22万亩,其余在建项目平均建设进度超过90%,超额完成省要求的年度建设任务。“山水林田大会战”加快实施。大力实施山水林田系统治理,着力推进林业绿色生态、河湖水系生态、城市景观生态、乡村田园生态等体系融合提升,构建形成“山青、水秀、林茂、岸绿、田沃、湖美、城靓”的大生态格局。高效推进凤凰绿道片区建设提升。完成造林面积1762公顷。建成市级森林乡镇12个、市级森林村居205个。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