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

共 2014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2:03

历史沿革

陈氏宗祠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陈钧(陈鹤亭)先生出资。
1949年10月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因只有一个哑巴住在里面,没有专人看守,管理荒疏。
文革期间,因破四旧受到冲击,陈氏宗祠屡遭不测,甚至被火焚烧,一些珍贵的文物遭到破坏。

建筑特点

陈氏宗祠座南朝北,土木结构,青瓦三进四合院。祠门高大雄伟,牌坊式建筑,砖石结构,三开间,瓦顶、门框皆用砖石拱卷。祠堂正对门修有一座小桥,小桥上象、狮子等动物形象被雕刻得惟妙惟肖。它是中国古典式回廊四合院建筑与民间吊脚楼建筑的较好结合;它的布局结构中透着智慧的灵气与精湛的技艺;它的雕饰与结构的简约、精当、色彩之协调,与整幢建筑作为一个宗祠的身份贴切,体现了宗祠建造者优秀的内在品质;它的建筑主题是儒家思想观念与滇南侨民、本土民族建筑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与发扬。
陈氏宗祠

主要建筑

祠门
祠门临街,高6米,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三开间,瓦顶、门框均以砖石拱券。门口有将台,分列石狮一对。
明间门额上有方形青石匾四块,上面阴刻光绪壬辰进士,吉林、安徽巡抚、华宁人朱家宝书写的“陈氏宗祠”四个大字;匾下是时任总统秘书的题书的对联:“阀阅焕牂牁,争夸妫水长流,弓冶箕裘绵百世;祠堂邻宝秀,更喜瑞湖在望,波光山色满一门。”它叙述了宗族过去的辉煌与族人对未来的向往,也描述了宗祠的区位和风光特色。次间的匾联皆为滇督唐继尧撰书,门头是“源远流长”四个楷书;对联是“祖德从太丘来,难兄难弟增辉朋第;祠堂临瑞湖上,采萍采藻永保馨香”,以隶书写就。陈氏族人建造宗祠的目的及其源流,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构思与追求,他们的社会往来、高朋贵友昭然其间。
祠门背面明间额壁上有光绪癸未进士、著名书法家撰书“迪光贻令”的楷书石匾。次间额壁上是赵藩题书的行书石匾“继志述事”。明间和次间的砖壁上各有陈荣昌和赵藩的对联一副。陈荣昌撰书的对联是:“穆矣,于宗有光,祀事孔明,不如我同姓;钦哉,成父之志,孝思惟则,无添尔所生。”赵藩的对联题书为“聚族而居,世德承太邱长;合祠以享,家礼准朱文公”,流露了陈氏家族渊远的儒家文化、浓厚的家室宗族思想;的对联揉合了陈鹤亭与的联意,达官贵人相互唱和互为捧场的社会时代风气及生活状态得到了忠实的体现。
陈氏祠堂祠门
莲池
祠门进门有一莲池,以刻石围砌,呈椭圆形,池深2米许。于此凿池,可放生,可美化院落,又可防燥防火,保护宗祠。
石桥
祠门进门池塘上有一座三拱石桥,分池为二,桥头有石鼓,护栏为墨青石,柱头有兽雕30个。
陈氏祠堂石桥以及桥上的望柱圆雕石刻
牌楼
池塘两方各有牌楼,为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建筑。
中殿
中殿建于石台基上,有回廊大柱30棵,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单檐歇山顶建筑。
中殿结合了回廊建筑与民间吊脚楼建筑的特点,庄严中透着灵秀。廊壁为木质,透雕“四蝠拥梅”(蝠:蝙蝠,谐音“福”)的圆窗两扇装饰于正对祠门的一面,其它三面的门、窗皆为方形,镶嵌着“麟吐玉书”“象呈升平”“竹报平安”“犀牛望月”“喜鹊登梅”“一路连科步步高”等木雕图案,底色为木质本色,青蓝藻绘其边,字镏金,一脉相承了中国儒家传统礼仪建筑的雕刻与装饰风格。
正殿
正殿建于高1.2米的石台基上,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由三大楹、回廊、五间六耳、上下两层楼构成。明间面阔5米余,楼上吊柱高高悬垂,石狮托柱;六扇椿木隔扇门“一”字形排列,格心、裙板雕有花鸟、瑞兽。次间面阔4.55米,进深近9米,窗棂为圆形,其图案是四蝠(福)捧寿。楼上楼下透雕隶书寿字图案和竹节图案。屋顶采用“冀角翘起”和“飞檐”构造,屋顶披撒脊瓦,分垂脊、正脊与斜脊,各装饰着正吻与走兽。

文物保护

1993年11月,陈氏宗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陈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陈氏宗祠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