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故城

共 195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20

历史沿革

沈国故城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周武王的胞弟聃季载。
20世纪90年代前后,对沈国故城进行过考古调查及局部发掘。
东城墙遗址
2004年后,沈国故城出土一批秦汉封泥,数量有3000多枚,汉代汝南郡所辖37个县和侯国,都有封泥印证。

遗址特点

综述
縻龙橛遗址
沈国故城位于澺水(今名洪河)之北约4千米处。故城南有拉龙沟、縻龙橛、斩龙台、沈子嘉墓、沈君忽墓等古迹。传说拉龙沟是当年蔡军队攻入沈都,索绑沈子嘉的一条古道,千年大路流成河,如今变成一条古沟。縻龙橛是缚绑沈子嘉的桩柱遗址。斩龙台是斩杀沈子嘉的断头台。该故城内还有张明府祠、“上天桥”及汉代铸钱遗址等汉代古迹。沈国故城东西长约1350米,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约2.1平方千米,文化层厚度1米~5米,呈长方形。夯土城墙有残迹,西南城角高1.8米,可辨认出东、南、西3个门址。
沈亭
西城墙
沈亭是周代沈国故城重要的地理坐标。《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平舆”县颜师古注引应劭语日:“故沈子国,今沈亭是也。《左传·文公三年》“三年春,庄叔会诸侯之师伐沈”,杜预注云:“沈,国名也。汝南平舆县北有沈亭。”《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条载:“陂水东流,于上蔡冈东为蔡塘。又东径平舆县故城南,为澺水。县,旧沈国也,有沈亭。”东汉后期人应劭和晋人杜预所说的沈亭就在周代沈国的都城附近,也是沈国故城的地理坐标。这个坐标在《水经注》中得到确认:沈国故城及沈亭就在今平舆县城北、洪河北岸射桥附近。

文物遗存

沈国故城遗址出土了奁、青铜剑、陶拍、环底罐等春秋青铜器、陶器;在文化层表面捡选有鬲、罐等春秋陶器片;在故城南春秋战国墓地曾出土一批骨币。
“平舆丞印”封泥
2004年后,沈国故城出土一批秦汉封泥,数量有3000多枚,汉代汝南郡所辖37个县和侯国,都有封泥印证。

历史文化

历史记载
周武王五年(前1065年),因天子未定,封辅佐他灭商的功臣及亲族为侯“以番屏周”。周武王胞弟十个,有七个侯前往封地,唯九王子叔封、十王子季载因年幼没有封侯。叔封食邑康,季载食邑聃,实际是派人把这两个死了父母的少年王子打发到有人供养吃穿的地方进行抚养。古时候的人以封国或以食邑为氏,所以季载以聃为氏,号称聃季载。
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因叔封、季载已长大成人,周公封聃季载为沈侯,康叔封为卫侯,其二人皆以贤明治理,勤恭国事,为周公所赏识。数年后,周公荐举叔封为周司寇(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官司藉田,负责征发役徒),季载为周司空,位至王室上卿,辅佐成王安邦治国,皆有盛名于天下。所以在西周早期,沈国和卫国一样是一个重要封国,但因其位于镐京之侧,这里封国林立,食邑栉比,使历代沈国国君及贵族在歌舞鼎食的环境中养尊处优,失去拓疆进取的机会,积贫积弱,逐渐由一个重要封国沦落为一个小国。
拉龙沟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曾、西弗、犬戎联合攻周,“杀幽王,尽取周财宝而去”。历代周天子悉心经营的镐京,旦夕平为丘墟。周平王即位后,迫于严允、西戎的虎视蚕食,由晋文侯、卫武公等夹辅东迁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这时封国在镐京附近的世袭贵族也纷纷东迁,沈国此时由渭水流域迁徙到淮水水系(此为商挚国地,时挚国东迁)。其地在今平舆县城北射桥镇古城村一带。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四月,沈为邻邦蔡国所灭。沈国灭亡后,历代沈君后裔,皆以国为氏,始有沈姓。所以距今约1490年前南朝梁代,沈国末代国君沈子嘉的后裔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其《宋书·自叙》追求沈九的发祥地这样记述:“沈子国,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春秋之时,列于盟会。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诸侯会召陵伐楚,沈子不会,晋使蔡伐沈,灭之,以沈子嘉归。其后以国为氏……”战国属楚,以地势平坦,为车辆的发祥地,改名平舆,为楚国的军事重镇。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将李信攻平舆,楚师反击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李信败还。翌年秦将王翦统六十万重兵方克平舆。汉置汝南郡,治平舆,辖37县,人口众多,为天下首郡。

研究价值

沈国故城遗址的发现,对春秋史地及沈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2006年,沈国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沈国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沈国故城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古城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沈国故城,路程约25.5千米,用时约38分钟。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