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5-01-01 00:00

汝城县统计局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汝城”为目标,按照“认真搞好保先教育,努力实现保先目标”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和安全生产监督力度,强化投资主体,不断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综合

全县经济得到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85048万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656万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44602万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84790万元,增长9.5%.全县产业结构暂趋合理,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19.5:50.7:29.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5.4个百分点。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经省市两级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19小项考核指标已全面或超额完成。其中: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危房改造、农村五保户供养等15小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占项目总数的78.95%,八件实事的顺利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改善。

经济环境不断优化。2005年,通过开展经济环境专项治理,推行政务公开,整治收费秩序,遏制了“三乱”歪风;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深入开展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进依法治县,“四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深入开展“平安汝城”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改善了社会治安面貌。着力建立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加大对重大不稳隐患的化解力度,较好地防止了重大群体性事件上的发生。通过严打整治工作,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通过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200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显粗放,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脆弱;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长;农业的弱势地位依旧明显,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通等瓶颈制约有待进一步缓解;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压力有所加强。

一、农业

农业产业平稳发展。2005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519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45238万元,增长7.9%,林业产值9748万元,增长7.41%,牧业产值32442万元.增长3.74%,渔业产值731万元,增长1.7%。

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产量179500吨,比上年增长4.5%;油料3780吨,增长17.17%;棉花300吨,增长43.5%;水果35123吨,下降9.9%;果用瓜19512吨,下降8.9%。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全年牲猪出栏37.8万头,增长1.6%;家禽出笼102.8万羽,增长0.59%;肉类总产量27879吨,下降1.85%;禽蛋产量1648吨,水产品产量1020吨,与去年基本持平。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5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比为50.5:10.9:36.2:0.8:1.6。全年种植粮食播种面积46.92万亩,推广种植超级稻和优质稻29.6万亩,杂交制种1.21万亩,杂交玉米6万亩,商品瓜菜8.62万亩;新增小水果1.48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1417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922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投资2500万元,新建移动通讯基站29个;完成退耕还林1.2万亩,珠防林0.25万亩,迹地更新2.3万亩,引导民营造林8000余亩。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扶持发展市级规模农业龙头企业4家,全年实现总产值3740万元,带动基地总产值5899万元,分别增长48.12%、36.8%。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163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320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29个,生产开发项目136个,集体经济项目55个。

二、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200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403120万元,为历史之最;增加值127733万元,增长22.4%,占全县GDP的44.8%,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7871万元,增长30.8%,实现利税28604万元,增长113.1%。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434.63%,比上年增加142.33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迅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产钨精矿7954吨,增长91.2%;钼精矿2320吨,增长211%;人造板92299立方米,增长170.7%;水泥8.29万吨,39.7%;成品钢材140800吨,增长70.6%;铁合金3120吨,增长148.2%;发电量75804万千瓦小时,增长55%。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37053万元,增长109.8%;产品销售率为100.3%。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87万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3523万元,增长27.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8.8%;国有投资2976万元,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为132911万元,占97.8%;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83646万元、52241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1.6%、38.4%;水、电、城市建设等基础产业投资继续保持旺盛活力,三星工业园、渔仔口电站、淇南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805万元,增长17.2%;有资质等级证书的建筑企业达6家、房地产开发企业6家。

四、交通运输

交通事业繁荣安全。2005年,投资规模扩大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交通运输业增长加速。全年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18551万元,增长7.8%。乡村公路建设得到加强,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标准货运周转量609968万吨公里,全县旅客周转量52313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604735万吨公里,均增长5%,全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21条98.6公里。全县公路里程达1633.7公里。

2005年,邮电通讯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9362万元,增长24.2%。

五、县内贸易与外资外贸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2005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激发了全县人民的消费预期,商贸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79万元,增长13.1%。其中,县级零售额21725万元,增长12.97%;县以下农村零售额16854元,增长13.25%。在行业分组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459万元,增长13.09%;餐饮和住宿业5106万元,增长13.09%;其他行业6014万元,增长13.10%。

招商引资喜结硕果。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955万美元,增长13.02%,实际利用内资64211万元,增长42.69%;外贸出口548万美元,增长236.2%。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后劲明显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37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33万元,增长50.56%;上划中央两税7848万元,增长91%,上划“两个所得税”792万元,增长0.25%;地方税收收入535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9.53%。全年财政支出23653万元,比上年增长48.57%,财政保障功能持续加强。

金融机构存贷款迅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77273万元,比上年增长20.29%。其中城乡储蓄存款129316万元,增长30.89%,人均储蓄存款3575元,比上年增加818元,增长29.7%;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110334万元,比上年底增长8.3%,其中短期贷款42172万元,下降4.3%;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2451万元,比年初减少814万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各项保费收入共2492.3万元,下降10.3%。其中:财产险收入501万元,增长21.3%,人寿险收入1991.3万元,下降15.9%。当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728.3万元,增长9.38%。

七、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卫生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校布局、鼓励民间投资兴办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工作效果明显。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8所,职业高中学校1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小学182所,幼儿园16所,共有在校高中生6131人、初中生20317人、职业中学生1136人、成人中专培训学生1008人、小学生21860人,在园幼儿数4546人(含农村学前班);各类专任教师2871人。中小学教育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全县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71%,初中教育完成率达98.32%。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396.46人。高考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上线率达96.9%,高考录取人数为1147人,其中本科436人。

科技事业得到较大发展。2005年,全县科技工作突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主题特色,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促进与支撑作用,科技事业得到较好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年内县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348万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9人,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2项,培育新品种新产品10个,申请专利13项,取得省级以上先进科技成果4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9家,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90张,卫生技术人数792人(以上不含诊所),农村村级医疗网点284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272人;卫生宣传与疾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卫生事业经费支出592万元,增长79.7%;疾病控制成效显著,计划免疫覆盖率为91.43%。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全县拥有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收转节目站145座,卫星地球接收站1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1.4万户,网络总长642.5公里,增长38.9%。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83.2%。县乡广播电视联网扩容工程进展顺利,新增进村入户网改10685户。

八、人口、就业、人民生活与环保

人口增长仍在有效控制范围内。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361769人,增长0.8%,其中男性人口191683人,女性人口170086人,男女性别比为112.69︰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6970人,农业人口324799人;全年出生人口3383人,死亡人口1269人;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7‰,计划生育率为95.56%。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总人口中,农村人口260980人,城镇人口100789人,城镇化水平达27.86%,提高2.4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平工资14730元,比上年增加2035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4元,增长15.88%;农民人均纯收入1967元,增加170元,增长9.46%。下岗职工生活费基本发放到位,人平2055元,确保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社会的稳定。

农民生活消费有所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35元,比上年增长4.04%,恩格尔系数为53.25%;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优于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05元,恩格尔系数为36.77%。

劳动就业稳中有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全社会从业人员21.7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0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61人,其中安置“4050”人员43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6663人。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内征收养老保险费3012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912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37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217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812人;社会救济渐趋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15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658人,社会救济13979人次。

环境治理取得较大成效。2005年,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达100%,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为95%,项目建设三同时执行合格率为95%,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但环保形势依然严峻。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引用数据以《年鉴》中表格内容为准。

2、汝城县GDP、各产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人口数据来自于公安户籍统计报表。

时光轴

RAG1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汝城县统计局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汝城”为目标,按照“认真搞好保先教育,努力实现保先目标”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和安全生产监督力度,强化投资主体,不断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综合全县经济得到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85048万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656万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44602万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84790万元,增长9.5%.全县产业结构暂趋合理,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19.5:50.7:29.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5.4个百分点。八件实事圆满完成。经省市两级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19小项考核指标已全面或超额完成。其中: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危房改造、农村五保户供养等15小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占项目总数的78.95%,八件实事的顺利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改善。RAG-ES2024-09-11
经济环境不断优化。2005年,通过开展经济环境专项治理,推行政务公开,整治收费秩序,遏制了“三乱”歪风;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深入开展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进依法治县,“四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深入开展“平安汝城”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改善了社会治安面貌。着力建立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加大对重大不稳隐患的化解力度,较好地防止了重大群体性事件上的发生。通过严打整治工作,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通过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200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显粗放,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脆弱;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长;农业的弱势地位依旧明显,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通等瓶颈制约有待进一步缓解;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压力有所加强。RAG-ES2024-09-11
一、农业农业产业平稳发展。2005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519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45238万元,增长7.9%,林业产值9748万元,增长7.41%,牧业产值32442万元.增长3.74%,渔业产值731万元,增长1.7%。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产量179500吨,比上年增长4.5%;油料3780吨,增长17.17%;棉花300吨,增长43.5%;水果35123吨,下降9.9%;果用瓜19512吨,下降8.9%。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全年牲猪出栏37.8万头,增长1.6%;家禽出笼102.8万羽,增长0.59%;肉类总产量27879吨,下降1.85%;禽蛋产量1648吨,水产品产量1020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5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比为50.5:10.9:36.2:0.8:1.6。全年种植粮食播种面积46.92万亩,推广种植超级稻和优质稻29.6万亩,杂交制种1.21万亩,杂交玉米6万亩,商品瓜菜8.62万亩;新增小水果1.48万亩;RAG-ES2024-09-11
浏览 7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