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庄街道魏家洼村
魏家洼村位于莱城南3公里,高庄街道办事处南1公里处。东与沙埠村相邻,西与埠阳村紧接,南为黄沟村,北是曹家庄村。村北500米处是新汶矿务局鄂庄煤矿的大矸石山,矸石山的南面是高庄街道办事处开采的魏家洼煤矿。全村人口789人,耕地712亩。
据史志记载,魏家洼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具体年份不详。魏姓先居,村前是大面积的丘陵,村庄地处岭后洼地,取名魏家洼。全村共7姓,窦、亓、赵、高、魏、郝、王。窦姓最多,占全村人口的半数以上。
据《莱芜市志》记载: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东、莱北、新甫三县,魏家洼村隶属新甫县;1948年隶属莱芜县汶南区;1951年由汶南区黄沟乡管辖;1958年隶属高庄人民公社,后改为高庄镇;2001年隶属高庄街道办事处。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魏家洼村先后有17位同志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为解放全中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其中高西荣、魏振秀,亓延益,亓凤顺四位同志为国捐躯,牺牲时年仅20多岁。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又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为支援朝鲜人民的战争,保家卫国,这些同志又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跨出国门与朝鲜人民肩并肩战斗,一直战斗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战斗结束后,他们又积极参加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从不居功自傲。
20世纪50年代初期,魏家洼村曾是0莱芜县六区区委所在地。魏家洼人民在区委和村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大搞互助组合作社。1956年率先建立了初级社,1957年又建立了魏家洼,沙埠子,埠阳村三村合一的高级社,从而为人民公社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组织基础。
魏家洼在旧社会全村无富户,能上得起学的人很少。自建村至民国初年,村中连一位私塾先生都没有。1900年左右,第一位私塾先生窦清福精通四书五经,善书柳体。“文革”前,周围十里八村留有他的墓碑墨迹。笔锋苍劲有力,功底深厚。他所教的学生在解放前后都是村里比较有文化的人,并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旧社会,魏家洼村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可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解放后,人民在0领导下,集体耕种,同吃同劳动,生活有很大改善。但是遇上坏年成,就只能靠糠菜过活。村民手里来钱的路子几乎没有,油盐钱还得用鸡蛋换,日子过得很清苦。
改革开放以来,魏家洼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寻求适合自己致富的路子。他们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几年时间,生姜迅速发展到300亩,年纯收人人均1000元。精明的魏家洼人还凭借距莱城近,村子周围有魏家洼煤矿、莱芜市水泥厂等厂矿企业的优势,搞起了运输业、加工业、餐饮业等产业,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既种庄稼又做买卖。私营业主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在鼓励村民致富的同时,积极壮大集体经济。村里先后成立了建筑队,建起砖厂,公共积累逐年递增。魏家洼天天在变,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已步入了小康行列。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魏家洼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