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员工自曝:大家可能喷错方向了,罪恶的根源不在于996,而是361,阿里员工压力这么大,绝对大部分来源于此。
共 158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11-27 18:00
在当今社会,关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尤其是职场中的工作时长问题,一直是热议的焦点。996工作制——曾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视为员工压力与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当我们的视线聚焦于这一显而易见的“罪状”时,是否忽略了更为隐蔽却同样甚至更为关键的压力源?
作为读者,当我们跟随舆论的浪潮,对996口诛笔伐之时,一篇直指“361”的文章让人不禁驻足深思。所谓“361”它代表了一种员工绩效评估体系。这样的机制,是否才是导致阿里员工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幕后黑手?这一观点的抛出,不仅挑战了我们的固有认知,也促使我们反思:在追求效率与业绩的同时,我们是否丢失了对人性关怀的初心?
有人说:其实大家都是接需求 被pd撵着屁股跑。谁比谁差到哪去?谁比谁好到哪去?非要捡几个325出来 只能贴一些诸如“缺乏商业思考”“大局观眼界”“行业命运思考”这种虚无缥缈的借口来搪塞。悲哀,而深受其害的人呢?明明自己什么错都没有,却以为自己像犯了大错一样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背325?明明自己也兢兢业业啊 也没有delay产品需求啊 为什么就落到我身上了?
有网友说:都是害怕成那个1才996
有人说:别别别,还是别取消361了,大锅饭的话我还怎么像以前一样年年10个月年终奖,非得让团队里的废物和努力认真的人拿一样钱才行?
有网友说:3.25对长远业务是有伤害的,因为有末尾淘汰的压力,所以大家一定要在绩效季前搞出东西,而阿里又是看增量不看存量的东西,就导致每年都搞新东西,旧的没人管,产品得不到积累,没有定力仔细打磨,很多内部工具就是这样,类似的工具好多,但没一个好用的,因为维护和优化的kpi肯定不如搞一个新的……
有人说:爬的越高才能看清楚,361从来不是同一起跑线的竞争,大部分绩效是被安排的结果,是你对未来的预判。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
有网友说:说了句大实话,361让一些人工作性质都变了。
有人说:但是这个制度给了很多努力上进的员工机会,快速晋升和获得大量的财富… 很多公司大锅饭让员工没有机会
有网友说:361本身的作用是有限的,副作用也是存在的。也见过比较牛逼的team,每个人都很ok,但还是要有人背1,这就是有限的地方,也是有副作用的地方。类似的反面,就是在一个都是咸鱼的team里,咸鱼也可以不背1甚至375。
人人自危的氛围下,凝聚力是不够的。
有人说:996和361是一体的啊。996了,多加班的钱不均分,资本家才能更省钱。
有网友指出,在“361”体系下,员工们如同被PD驱赶着完成任务,绩效评定往往依赖于一些模糊的标准,如“商业思考”、“大局观眼界”等,这使得许多明明勤勉尽责的员工也不免感到迷茫与自责。他们担心自己成为那10%的“325”,即便没有延误产品需求,也会因主观评定的不足而备受打击。
另一方面,有人则认为“361”制度为优秀员工提供了快速晋升与财富积累的机会,打破了“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激发了团队内部的竞争活力。然而,这种竞争也带来了显著的副作用:为了躲避末尾淘汰的压力,员工们往往急于在短期内拿出成果,而忽视了产品的长期积累与优化,导致内部工具冗余且质量参差不齐。
此外,还有网友指出,“361”并非纯粹的公平竞争,绩效往往被预先“安排”,选择团队与项目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个人努力。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氛围下,团队的凝聚力受到严重削弱,员工间的信任与合作也面临挑战。所以“361”绩效评估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员工的成长与激励,但其带来的副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如何在保证效率与公平的同时,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成为了等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