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梁遗址

火石梁遗址

共 189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53

历史沿革

1987年,发现火石梁遗址。
2017年9月,为配合“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火石梁遗址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总共发掘约32平方米,总共清理房址5座、灰坑41个、墓葬2座、红烧面1处。

遗址特点

综述
火石梁遗址航拍影像
火石梁遗址东距头墩村约12千米,西南距金塔县城约50千米,西南距缸缸洼遗址10千米。经调查,遗址位于新月形沙丘之上,遗址周围沙漠化严重,遗址东北部低洼处现开垦为农田,从调查和钻探结果判断,遗址所在沙丘下存在湖相沉积物。遗址顺沙丘顶部分布,东西长约220、南北宽约120米。遗址下部已被沙丘掩埋,上部文化层风蚀严重,遗址表层被陶片、矿石、矿渣等遗物覆盖,特别是遗址西部堆积一层较厚的铜炼渣。遗址由制陶区、墓葬区和冶铜址3部分组成。
房址
火石梁遗址房址均为地面立柱式建筑,从残存平面形制判断呈方形,由柱洞、活动面和火烧面(灶)组成,其中活动面为黄土垫面,厚10厘米左右;火烧面位于房址的近中部,可能是灶址;3〜5个柱洞成排分布,部分柱洞内残存腐朽的木柱。
墓葬
火石梁遗址居址内发现墓葬2座,皆为竖穴土坑,M1为侧身屈肢葬,无随葬品。M2为仰身直肢葬,出土铜刀1把、骨针1枚。灰坑形制多样,灰坑之间相互打破,平面形状包括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等。从房址、灰坑、墓葬相互打破关系判断,该遗址经历了人类长期活动而形成。
陶器作坊和冶炼场
火石梁遗址东南部有直径约30米的碳烧结块富集区,文化层厚度为0.3米~2.2米灰堆中有大量的炭结块、孔雀石和碎铜块,采集有类似治炼工具的两把石勺,充分证明了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陶器烧制作坊和青铜冶炼场遗址。
文化类型
H4打破黄沙剖面
从遗迹单位及出土器物判断火石梁遗址为西城驿文化遗存,相当于西城驿遗址二期遗存、缸缸洼遗址晚期西城驿文化遗存,出土大量陶片与西城驿遗址二期和缸缸洼遗址晚期出土陶器形制、纹饰一致,结合碳-14测年结果判断,其年代为距今3900〜3700年。同时该遗址出土大量典型的齐家文化篮纹陶片,说明齐家文化与马厂文化晚期和西城驿文化长期共存。发掘过程中发现部分灰坑直接打破生土(风成沙),灰坑壁较规整(图九),同时房址直接叠压在黄沙之上。
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沙丘之上挖取规整的灰坑,说明当时沙丘比较潮湿,同时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白色钙结核,遗址长期在水作用下形成,结合遗址钻探和调查分析,该遗址较低的地方可能存在湖泊沉积物。综合上述现象,说明当时遗址所在区域虽然为沙漠分布区,但是水资源比较丰富,适合人类生存。

文物遗存

综述
火石梁出土遗物
火石梁遗址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铜冶金遗物、炭化植物遗存和动物骨骼遗存等。
陶器
双耳陶罐
陶器从陶质、陶色分为泥质橙黄陶、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陶,以夹砂红陶为主。纹饰常见刻划纹、绳纹、戳印纹、篮纹,彩陶常见条带纹、倒三角纹、菱形网格纹、折线纹等。陶器类型包括双耳罐、腹耳罐、盆、器盖等。
铜冶金遗物
火石梁遗址出土铜器和石器
铜冶金遗物主要包括矿石、炉渣、炉壁和铜器,铜器主要为小件的铜锥和铜刀。
石器
火石梁遗址出土石勺
石器主要有纺轮、石刀和细石器(包括细石叶和石核)。
骨器
骨器主要包括骨针和骨锥等。
植物遗存
经鉴定植物遗存包括小麦、粟、黍和小麦穗轴,动物遗存包括猪、狗、牛、羊等。

研究价值

火石梁遗址包含有马厂、齐家、四坝文化三种内涵的文化遗址,是甘肃境内齐家文化和马厂类型分布的北界。遗址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包含物多,是研究黑河流域史前文化面貌的重要遗址。遗址发现大量与冶铜相关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中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冶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出土的小麦、牛、羊等遗存是西北地区时代较早的遗存,为探讨农业传播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火石梁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火石梁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大庄子乡头墩村东北14千米的沙漠戈壁腹地。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酒泉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火石梁遗址,路程约52千米,用时约1小时。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