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垸管理区

联合创作 · 2023-08-13 19:46

地名由来:此地在历史上有亢辛、良木、岳家、佛华、朱谢、太师等6个小垸,明隆庆(1569年)合成一垸,称六合垸。20世纪60年代初,江陵县在此建农场,命名六合垸农场,后为省属农场,21世纪初交属地管理,成为所在地管理区,保留农场行政建制。

2021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六合垸管理区为2020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六合垸管理区地处江汉平原四湖地区腹地,位于江陵县东南边缘。国土面积3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5万亩。总人口1.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00人。区内有汉、回、满、瑶、土家族等多个民族。辖农业单位10个,工副业企业4家,社区1个,职工医院1座、中小学各1所。

2001年12月以前,六合垸隶属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管理,2001年12月至2004年9月隶属荆州市管理,2004年9月以后隶属江陵县管理。2001年12月以后六合垸在过去农场的基础上加挂管理区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

地理位置

六合垸管理区地处江汉平原四湖地区腹地,位于江陵县东南边缘,东距武汉市210公里,西离荆州城59公里,东北与潜江市张金镇接壤,北以曾大河为界与三湖农场隔河相望,西面和南面与江陵县白马镇毗邻,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6.6公里。襄(樊)岳(阳)二级公路擦区(场)而过。概况

六合垸管理区,国土面积3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5万亩。总人口1.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00人。区内有汉、回、满、瑶、土家族等多个民族。辖农业单位10个,工副业企业4家,社区1个,职工医院1座、中小学各1所。资源环境

六合垸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作物生长。管理区农田水网纵横交错,农田灌溉已基本实现硬化涵管化,现建有优质棉花生产基地2.4万亩,杂交棉制种基地1000亩、杂交油菜制种基地4000亩,精养鱼池1000亩,果树面积400亩。

农业经济

农业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扩大棉花和油菜种植面积,稳定粮食面积,夺取了农业丰收。工业上,积极实施“工业兴区(场)”战略,优化软硬投资环境,成功引进鑫顺油脂、天鑫制衣等4家企业,引资额超过1000万元,一批“关、停、并、转”企业得到盘活。城镇建设投入1180万元,完成南新大道、杨中大道、六合大道、富康路的建设及配套、绿化工程,使集镇向“街道园林化、单位花园化、道路林荫化”的方向发展。

科教文体

文教卫生、体育、科技、环保、计划生育、民主法制等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六合垸管理区(农场)正携改革强势之风,向构建“小康六合垸、和谐六合垸”迈进,步入快速协调发展的快车道。

-

所获荣誉

2009年,由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教育部、国家-、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已圆满结束,江陵县六合垸管理区水产养殖场职工陈才知荣获 “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光荣称号。在全国共有2886人获此殊荣,江陵县仅陈才知1人获此称号。

历史沿革:

六合垸地域,上古属古云梦泽,后因河水冲积形成小片陆地,于是人们便在此挽垸集居、耕作、逐渐形成多个自然村落。

清朝,分属江陵县东乡龙湾汛和东南乡郝穴汛。

民国初年,分属龙湾保卫总团张金河团防分局、沙市保卫总团三湖乡团防分局及郝穴保卫总团熊家河团防分局。

1930年1月至1932年9月,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江陵县苏维埃政府第四区(张金)和第六区(赤湖)。

民国21年(1932年)9月,属江陵县第三区(岑河)三湖乡联保及第四区(龙湾)张金河联保、第五区(郝穴)胡家场联保。

民国35年(1946年),废区制改设乡,属龙南乡。

新中国建立初,分属江陵县第八区(张金,后改为十二区)和第三区(岑河,后改为第八区)。

1954年,分属江陵县第七区(郝穴)赤湖乡、杨中乡、和潜江县张金区新建乡。

1958年,分属江陵县熊河人民公社和荆州专区水产养殖场南河养殖分场。

1960年7月,中共江陵县委将王市、邓港两个农场合并组建六合垸农场,下辖4个分场23个生产队、1个农科所及7个公司中。

1960年7月,江陵县将位于六合垸区域的王市农场、邓港农场合并为六合垸农场。

1961年3月,江陵县委改六合垸农场为熊河区六合公社,隶属熊河区。

1961年10月重建六合垸农场,属江陵县管辖。

1963年白湖农场并入六合垸农场,隶属湖北省农垦厅。

2002年六合垸农场交由属地管理,更名为荆州市六合垸管理区(保留农场行政建制),2004年9月,荆州市六合垸管理区更名为江陵县六合垸管理区(仍保留农场行政建制)至今。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