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
共 1661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爱国实业家先生在北碚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设理化、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中国西部科学院院址初设于火焰山东岳庙。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卢作孚向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杨森劝募2万元修建惠宇楼;次年,建成。因为杨森字子惠,故取名“惠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院部及理化所迁往文星湾。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修建地质楼。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西部科学院与内迁的12家国内顶级学术机构共同筹办中国西部博物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综合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惠宇楼借让给新成立的中国西部博物馆作展览大楼。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修建卢作孚旧居。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中国西部科学院立地磁测点碑。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
1951年,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合并,成为西南人民科学馆。1991年,重庆自然博物馆独立建制。2015年,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隶属于重庆自然博物馆。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惠宇楼
惠宇楼
惠宇楼为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主楼。大楼为砖木混合结构,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大楼共分两层,设阁楼。建筑平面呈“H”形,外墙青砖勾缝,内置木质地板、扶梯,小青瓦覆顶,歇山顶。
地磁测点碑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为国立中央地质调查所办公楼。地质楼为移动砖木混合结构二层楼房,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一字式布局,四面坡式顶,小青瓦覆顶,青砖外墙,一层拱窗,二层方窗。
卢作孚旧居
文物价值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民办科学研究机构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民办科研机构,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科技事业发展的“诺亚方舟”。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对研究中国民族科学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抗战期间内迁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遗址碑
2006年5月,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所获荣誉
2018年11月24日,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公布为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23年5月30日,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被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为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文星湾42号。
交通信息
自驾:自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路程约5.9千米,用时约15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