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区

联合创作 · 2023-07-24 14:53

地名由来:清代在开凿汉口城护城河时在河上建了两座石桥,称为大、小硚口,由此而得名。

武汉园博园

武汉园博园

长江文明馆

汉口里

2021年9月,硚口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第86名。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硚口区人口数量为66.67万人,位列武汉市各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9位,位列湖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2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81位。

2021年3月,硚口区上榜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第6名。

2020年9月,硚口区上榜2020年中国百强区,名列第92。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出炉,硚口区位列第93名。

2011年5月,中国科协命名硚口区这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07年,中国科协命名硚口区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硚口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西北部长江、汉水交汇处,地理坐标东经114°9′~114°17′,北纬30°34′~30°38′之间。东临武汉中央商务区(CBD)和汉口商业中心区,南临汉水紧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临东方马城,北临台商投资区,是武汉市最具创新活力的中心城区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腹地。全区土地面积41.46平方千米,下辖易家、古田、长丰、韩家墩、宗关、汉水桥、宝丰、荣华、汉中、六角亭、汉正等11个行政街道,13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个村民委员会,常住人口86.49万人。

硚口区地处汉水入长江口北岸,属河湖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无山丘,多湖塘。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3~26米,低于长江、汉水汛期洪水位,地面高程由汉水沿岸向北缓缓倾斜降低,斜度角度约为10°,南北高差3~4米。区境北部张公堤一线曾分布有诸多残留湖沼,今已大部分填没。

境内地貌类型属高河漫滩阶地,系由长江、汉水泛滥淤积而成。漫滩阶地前缘因河床冲积形成自然堤,洪水期常遭淹没,全赖人工筑堤为保障,阶地后缘为湖塘洼地,阶面组成物质主要为亚砂土、黏土等。境内地下矿产资源缺乏,而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水质较好、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境内地下水为孔隙承压水,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的汉水沿岸地带,其中易家墩一带已探明地下水储量有近亿立方米。境内河道属汉水流域。汉水,又名汉江,古称沔水、夏水、俗称襄河、小河,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大巴山系的嶓冢山,全长1542千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下游河道自西向东流经东西湖区境后,从舵落口至集稼嘴流经硚口区境,流程15.3千米,再东流500米抵江汉区龙王庙,汇入长江。境内河面宽度为180~200米,最大流量为146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180立方米/秒,年均流量为560.9亿立方米。

境内湖泊水域保护面积72.88公顷,岸线长8.341千米。硚口区邻长江及汉水的岸线长度为14.5千米,滨水形成高标准生态形居住、商住及商贸等用地,沿河滩地布置绿地、公园及其他休闲设施。硚口区堤防全长25.25千米,其中张公堤10.25千米,汉口沿河堤15千米(包括土堤3.53千米,防水墙11.47千米)。硚口区现有张毕湖、竹叶海2个湖泊,均位于区境西北部。张毕湖:湖泊蓝线控制面积为48.77公顷,蓝线控制长度为6.74千米。竹叶海:湖泊蓝线控制面积为18.69公顷,蓝线控制长度为2.21千米。

史料中记载,武汉历史上本没有三镇,只有汉阳、武昌隔江相望。明朝成化初期的连年大雨冲刷,使汉江入江段逐渐形成归一的河床,江水由现今的龟山北麓汇入长江,辟为三镇,硚口由此诞生。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7月,中共武汉市第二区委员会成立。1950年11月,武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成立,管理硚口片区。1952年6月,武汉市第二区改称硚口区,辖街道人民政府20个。1954年,街道人民政府改为街道办事处。1955年3月,硚口区人民政府改称硚口区人民委员会。1960年至1961年10月,硚口区人民委员会改为硚口区人民公社。1961年10月,硚口区人民公社撤销,恢复硚口区人民委员会。1968年3月,成立硚口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2月,撤销硚口区革命委员会,恢复硚口区人民政府。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

历史沿革:

硚口境域自尧、舜起属古荆州地,春秋归郧国(今安陆市),战国属楚,秦属南郡。

汉属江夏郡沙羡县。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置郢州,境域初属魏郢州江夏郡石阳县,后属吴郢州江夏郡鲁山县。

西晋,并郢州于荆州,境域先后属荆州曲阳县、曲陵县。

东晋建武元年(317),改曲陵县为沙羡县,境域属之。

南朝时,宋孝建元年(454),废荆州,置郢州;大明元年(457)沙羡并入安陆,境域属郢州江夏郡安陆县。

陈天嘉元年(560),安陆县并入沌阳县,境域属郢州江夏郡沌阳县。

隋开皇元年(581),置沔阳郡,境域属郢州沔阳郡沌阳县;九年,废沔阳郡,改为沔州,境域属沔州沌阳县;十七年,改沌阳县为汉津县,境域属沔州汉津县;大业元年(605),改沔州为复州;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境域属复州汉阳县。

自此至清末,境域均隶属汉阳县。

唐,先后属沔州沔阳郡汉阳县、汉阳郡汉阳县。

五代时,先后属汉阳郡鄂州汉阳县、鄂州武清军汉阳县、鄂州武昌军汉阳县、汉阳军汉阳县等。

宋属荆湖北路汉阳军汉阳县。

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汉阳府汉阳县。

明属湖广布政使司汉阳府汉阳县。

清属湖北布政司汉阳府汉阳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汉口、汉阳分治,新置夏口厅,辖汉水北岸涢口至滠口地域,其行政级别与汉阳县同,隶属汉阳府。

境域改属汉阳府夏口厅。

宣统元年(1909),夏口始划为9个行政区,其中城区4个区,郊区5个区,至1929年4月未变。

境域属城区第一、第二区,郊区第八区。

民国元年(1912),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境域属之。

1926年9月7日,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9月23日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在汉口成立,决定划夏口县城区为汉口市(兼辖汉阳县城区),汉口市与夏口县并存,境域隶属之。

10月20日,汉口市政委员会成立,在境内汉口慈善总会原督办武阳夏三镇商埠事宜处办公。

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临时首都。

武汉三镇组成武(昌)(汉)阳夏(口)市政管理委员会。

4月16日,不设市长的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经国民政府任命的陈公博、苏兆征、陈友仁、吴士崇、何羽道、詹大悲、李国瑄、向忠发、张国恩、周星棠、郑慧吾共11名武汉市政委员会委员,在境内汉口慈善总会宣誓就职;4月18日,在此成立武汉市政府。

1928年11月1日,武汉市政府改称武汉市政委员会,办公地址迁今民主街和民意一路间的原天元善堂。

1929年4月27日,武汉市改为武汉特别市,全市划为16个行政区,境域属第一、第二、第三、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区,至1938年武汉沦陷前未变。

6月11日,又改为汉口特别市(辖汉阳城区);7月30日,夏口县撤销;1930年6月20日,汉口特别市改称汉口市;1932年4月复称汉口特别市,境域相应隶属之。

抗日战争武汉沦陷期间,1939年4月20日至1940年10月、1940年10月至1941年3月、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19日、1943年10月19日至1945年8月14日,境域分属伪武汉特别市、伪汉口市、伪汉口特别市、伪汉口市的中华区和军事区。

抗战胜利后,恢复汉口市建制,境域分属汉口市14个区公所中的武圣、宝善、汉正、中正、新安等5个。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合原汉口市、武昌市和汉阳县城区为武汉市,境域隶属武汉市。

1950年1月,原武圣区、中正区及宝善区各一部合并为武汉市第一区公所,宝善区大部、汉正区、新安区一部合并为武汉市第二区公所,11月,第一、第二区公所合并,成立武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

1952年6月,武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更名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区政府机关驻汉口中山大道315号。

同时,武汉市第五区撤消,其京汉铁路北至解放大道区域(即今六角亭街、宝丰街解放大道以南部分)划归硚口区。

1951年底至1953年初,先后建立了宗关街、营房村、汉宜街、宝丰路、硚口路、长堤街、汉正街、崇仁巷、汉中街、集贤村、存仁巷、利济路、三曙街、老官庙、石码头、六角亭、宝善街、关帝街、宝庆街、板厂等20个街人民政府。

1954年3月,改设为20个街道,作为硚口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1月,汉宜街并入硚口路街,增设玉带街道。

1955年1月,硚口区人民政府改称硚口区人民委员会。

1955年2月惠济区撤消,28、29日,其罗家墩至上、下双墩(解放大道北、航空路中心线西侧区域,即今宝丰街、汉水桥街、宗关街解放大道北部分)、铜厂乡(即今江家墩、简易宿舍)除农业区外划归硚口区。

至1956年底,全区辖有20个行政街道。

1957年3月,撤销长堤街,增设汉水桥街;存仁巷街并入利济路街,崇仁巷街并入汉正、汉中街,老官庙街并入利济路、石码头街,板厂街并入宝庆街。

6月,原汉桥区韩家墩街划归硚口区。

1958年6月,汉中街并入利济街;11月,三曙街并入宝善街。

至年底,全区辖有15个街道。

1959年3月,韩家墩街并入宗关街,营房村街并入汉水桥街,玉带门街并入硚口路、荣华村街,六角亭街并入荣华村街,关帝庙街并入宝善街,石码头街并入宝庆街。

至1960年5月,硚口区人民委员会下辖宗关街、汉水桥、宝丰路、硚口路、汉正街、利济路、荣华村、宝善街、宝庆街等9个街道。

7月,长丰农业管理区(即后长丰人民公社)由原东西湖区人民委员会划入。

1960年6月,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硚口区人民委员会改为硚口人民公社(筹备委员会),下设宗关、汉水桥、宝丰、建乐(原硚口,汉正并入)、荣华、利济、宝善、宝庆等8个分社和长丰农业管理区。

1961年3月,长丰农业管理区改名硚口人民公社长丰南北垸分社。

6月,各分社自然解体,除长丰外,其余均恢复为街道。

11月,长丰南北垸分社分为长丰、新墩两个人民公社。

1962年7月,长丰、新墩两个人民公社合并为长丰南北垸人民公社。

1964年8月,长丰南北垸人民公社划归原汉桥区。

至1966年5月,全区共设韩家墩、宗关、汉水桥、宝丰、荣华、建乐、劳动里(原汉正)、汉中、利济、三曙、宝庆、关帝、六角亭、石码头14个街道。

1966年12月,文革开始,14个街道办事处除汉水桥、劳动里未改名外,其余12个改称:韩家墩街改称工农街、宗关街改称东方街、宝丰街改称立新街、建乐街改称建国街、汉中街改称建新街、利济街改称江汉桥街、石码头街改称大寨街、宝庆街改称大庆街、六角亭街改称前卫街,荣华街先后改称红旗街(1966年9月)和人民街(1966年12月),三曙街先后改称反修街(1969年)和红政街(1971年5月)、关帝街先后改称反帝街(1967年)和红路街(1971年5月)。

1968年3月硚口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6月,大寨街并入大庆街、人民街并入建国街,街道由14个调整为12个,街道办事处相应改称街革命委员会。

1972年11月,各街革命委员会称呼未变,街道名称恢复原名,其中反帝街改名新安街。

1978年8月全区撤销街革命委员会,恢复为街办事处。

1980年2月,撤销硚口区革命委员会,设立硚口区人民政府。

至1983年底,全区共设韩家墩、宗关、汉水桥、宝丰、荣华、汉正、汉中、利济、三曙、宝庆、新安、六角亭等12个街道。

1985年1月,原洪山区长丰乡青年路西的十三个村划归硚口区。

1986年10月,增设易家墩街道,其辖境为原韩家墩街道古田三路以东区域。

此时,全区共辖13个行政街道和1个行政乡。

1988年3月15日,硚口区原长丰乡东至常青路,南至汉丹铁路、振兴路,西至张公子堤(今园博园东路一线到汉丹铁路止)、常腾街、振兴四路,北至张公堤,约2.75平方公里区域划归江汉区。

2000年7月,原利济、三曙、新安、宝庆4个街道合并为汉正街道;原汉正街道更名崇仁街道。

至2005年底,全区辖有10个街道和1个乡。

2006年3月,长丰乡改为长丰街道。

2010年12月,增设易家街道;崇仁街并入汉中街;原易家墩街道更名古田街道。

至今,全区共辖11个行政街道,分别为古田街道、韩家墩街道、宗关街道、汉水桥街道、宝丰街道、荣华街道、汉中街道、汉正街道、六角亭街道、长丰街道、易家街道;共辖有1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个村民委员会。

2004年底,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迁至韩家墩街道沿河大道518号今址。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