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源神庙

介休源神庙

共 855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5-24 09:46

历史沿革

介休源神庙始建年代不详。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重建介休源神庙。
元至元二年(1309年)、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多次重修介休源神庙。
1989年,维修介休源神庙。

建筑格局

介休源神庙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623平方米。现存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牌楼、山门、戏台和正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二进院西南建有跨院,院内东南为娘娘殿,多为清代建筑。牌楼二柱单楼式,五踩双昂斗栱,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戏台与钟楼、鼓楼连构,下部为砖券窑洞三孔,台身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琉璃瓦顶,三踩单昂斗栱。正殿建在高1.35米的石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出廊,三踩单昂斗栱。
介休源神庙牌坊为一黄琉璃顶木构坊,上有“有本者如是”五个金字,相传为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所书。背面“溥博渊泉”四个楷书大字,为明代万历年间知县王一魁手迹。正殿明间高悬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先生所篆书“胜水灵源”四个篆字。殿前有石雕栏杆,殿内有洪山水利管理处新塑尧、舜、禹三王和宋朝的文彦博,明代的王一魁等彩塑。
介休源神庙前另有两大泉池,池壁高大,便于蓄水,为山西古代水利史上一大杰作。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洪山源神庙以较完善的历史文化遗存保留了中华民族千余年来的水利文化发展的轨迹,有其独特的文物和历史价值。介休源神庙建筑格局较为完整,具有较重要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介休源神庙内碑文记述有瓷窑烧造情况,是研究宋代瓷窑不可多得的资料。《源神碑记》碑文为研究古代水利、陶瓷生产水平提供了史料。

保护措施

2004年6月,介休源神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介休源神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