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山遗址

共 183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4

历史沿革

2004年,京台高速公路浦城至南平段建设,考古人员沿线先期开展文物普查和考古勘探。至浦城县仙阳镇下洋村时,发现当地南北走向的低矮山丘——猫耳山上,几何形印纹硬陶片俯拾皆是,存在商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
2005年9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平市博物馆、浦城县文化馆联合组成考古队进驻下洋村,开始对猫耳山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猫耳山遗址全景

遗址特点

猫耳山遗址共揭露面积2250平方米,发现商代早期陶窑9座、新石器时代墓葬2座、商代墓葬21座,以及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石器、陶器、陶片等遗物,发掘表明遗址内存在窑炉区、墓葬区和居民生活区等三大不同功能区。遗迹遗物分布于猫耳山及其周围山丘上,面积约100万千方米。
窑炉区发现的9座陶窑中,1座为圆形窑,6座为椭圆形窑,2座为斜坡式长条形窑,俗称龙窑。龙窑分别长5.56米和5.38米,坡度在4°~10°之间。椭圆形窑结构相似,大小不一,窑炉结构分火膛、分焰柱和窑室前后部分,窑前多发现有窑前工作面,Y3和Y5火膛仅有1层烧结层,Y2、Y6和Y7均有2~5层烧结层,其中Y2窑室后部仍保留部分拱形窑顶。此次发现的6座椭圆形窑和1座圆形窑室后侧均未发现烟囱等设施,应属于升焰窑。2座长条形窑应属平焰窑,长条形窑Y8窑尾仍存拱形窑顶和平面呈长方形的烟囱,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烟囱”。
通过对猫耳山窑群考古发掘出的9座窑炉的地层叠压关系、碳十四年代测定、出土标本的比较分析发现:一期窑炉距今在3600年以上,从结构来看属于升焰窑;二期窑炉距今约3580年,为典型的半倒焰窑;三期窑炉距今约3500年到3400年,由火膛、火道、窑室和烟囱组成,已具备龙窑的要素。窑底有一定坡度,窑尾设有烟囱,可以依靠窑身的坡度和烟囱产生抽力将空气抽吸进窑内,能烧较高的温度,也容易维持还原气氛,提高陶瓷的产量和质量。

文物遗存

猫耳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以施黑衣的印纹硬陶为主,器形有罐、尊、釜、盆、豆、盅等,与周围墓葬及居址灰坑中出土的陶器一致。

文物价值

猫耳山遗址这种施黑衣的印纹硬陶在闽、浙、赣三省周边地带,以及上海地区很多遗址都有广泛发现,但此前均未发现相关产地,直至猫耳山商代窑群的发现,因此对于探索中国南方地区窑业技术的发展和黑衣陶、原始瓷的产地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窑群内发现的圆形、椭圆形及斜坡式长条形陶窑,保存好,数量多,分布集中,其间存在叠压、打破关系,且长条形窑还保留部分拱形窑顶和烟囱,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中国南方早期窑炉,特别是龙窑的起源、结构和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保护范围:东至仙南村后,西至三寺岭自然村村东大路,南至山水塘山中段至溪仔坞山中段一线南坡脚下,北至鹅公山北坡脚下。
2005年底,接到文物部门的报告后,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与文物、考古、公路设计专家研讨之后变更设计图,增加数千万元投资,将高速公路改道2000米,整体往东移了30多米,绕过了窑址群,为福建省首次大型基建工程为文物让路。
2006年5月,在主持下,猫耳山窑群被正式评选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9年11月16日,猫耳山遗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猫耳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浦城猫耳山遗址上榜福建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旅游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