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斋石刻

千唐志斋石刻

共 159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09

文物历史

千唐志斋石刻位于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的西北隅,由张钫收集。清末修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志石被弃置于民间田舍,散及寻常百姓家,张钫留意及此,遂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
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钫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前后,张钫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张钫建斋室予以陈列保护。

文物特征

千唐志斋石刻是镶嵌在内外墙壁上的大大小小的青石,而刻满文字的正方形青石便是墓志铭。千唐志斋石刻有1400多年历史,是最原始的物件,都是张钫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洛阳一带搜集而来的。
千唐志斋珍藏西晋以来历代墓志1336件,其中以唐志最多(1185件),故名。此外尚有米芾、赵孟频、董其昌、王铎、郑板桥等历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等刻石。

文物遗存

千唐志斋内尚存各类藏石1419件,其中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
洛阳地处中原,古来为文人荟萃之地。此邙山雄浑逶迤,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皆迷信北邙为风水宝地,多葬于邙山下,故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上少闲土,说是洛阳人旧墓”、“北邙无卧牛之地”,成为中国最为集中浩大的墓葬区。随着清末以来的盗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于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张钫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规模搜集,几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

文物价值

千唐志斋石刻在文化、书艺方面的价值。中国的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至魏晋、南北朝时,已是诸体皆备,有唐一代,书法更成为士子进身之阶,日臻精熟。这在千唐志斋藏志中体现得尤其显著。如颇具虞风的唐名相狄仁杰所书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神似褚体的画家李凑所书顺节夫人李氏墓志,还有唐大诗人王昌龄所书陈颐墓志,以及由著作郎李昂为其叔叔所撰的唐名书法家李北海墓志也收藏于此。
千唐志斋石刻在证史、纠史、补史的历史价值。千唐志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无不尽备。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亲贵戚,也有优游园林的处士名流,昧道参禅的真观洞主。所藏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是较为难得的珍贵资料。

文物保护

1963年,千唐志斋石刻被列入第一批
1996年,千唐志斋石刻被国务院列入

文化活动

千唐志斋石刻经过不断修葺整理,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名流以及书艺爱好者慕名来游,它不仅成了海外游人寻根觅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学家们研究唐史的一条“通幽曲径”。已是河南省乃至洛阳市对外联络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原黄河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千唐志斋石刻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铁门镇。

交通信息

一、 自驾游:沿310国道至新安县城西16公里
二、 乘车路线:
①洛阳火车站至千唐志斋专线。
②洛阳至新安快运,转乘2路公交直达千唐志斋。
③郑州二马路至新安汽车站,转乘2路公交。
④三门峡至洛阳快运中途铁门沟头站下车,转乘2路公交车,5分钟路程。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