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洞遗址

穿洞遗址

共 2552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1:47

历史沿革

穿洞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约1.6万年前),穿洞人在穿洞遗址境域繁衍生息,创造了穿洞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跨越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穿洞人在这里居住了大约8000年左右
1978年,曹泽田等在贵州省普定县进行喀斯特洞穴调查时,穿洞遗址被发现
1979年,南京大学对穿洞遗址进行首次试掘,出土了一件人类头骨化石和有3枚牙齿的颌骨化石
1982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贵州省博物馆对穿洞遗址正式发掘,发现了被压碎的头骨化石百余片,经过修复,还原为一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
2024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最新考古研究结果,专家历时2年在普定穿洞遗址早年发掘的地层之下发现新的地层,将普定地区古人类活动史推至5.5万年以前。

遗址特点

穿洞前小路
穿洞遗址文化积淀丰厚,自上而下共有10个文化层,5层以上为晚期文化带,6层以下为早期文化带,具有新、旧石器叠压的特点。时期跨度很长,早期16000年—9600年前,晚期8540年—8080年前。几乎每个文化层都发现用火的遗迹,厚的灰烬层可达50厘米—90厘米,烧过的骨头在8000件以上,有些石头被火烧得变形、变色或龟裂。穿洞遗址地层剖面,从上往下依次为:
被扰乱过的灰色松土,含不同时代遗物,厚20—40厘米;棕黄色土夹小块灰岩角砾,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和骨器,厚 40—60厘米;棕色土,发现的遗物最丰富,厚50—70厘米;含较多角砾的深褐色土,出土大量的石制品和较多的骨器,厚35—60厘米;松散黑色土层,遗物少,厚40—60厘米;红黄色土夹灰岩角砾层,两层之间有一层薄钙板,出土的遗物极少,厚40—50厘米;亚砂土和豆状灰岩块层,含少量哺乳动物化石,厚25—35厘米;钙板夹红土、灰土层,未发现遗物,厚约40厘米;亚砂土和豆状基岩块,此层仅挖了一个小探坑,已挖深度为30厘米,未见底,发现少量的化石和石器

文物遗存

穿洞人头骨
穿洞遗址出土石制器物20000余件、骨器1000余件,以最多,另有骨铲、、骨棒等。骨器,有用以刺鱼的骨叉,用作缝纫的骨针和装饰用的扁体骨器等,有平直、倾斜、圆钝、尖状等多种器型。骨针精巧,用小骨片研磨而成,扁圆修长,针尖锐利,上面挖有针眼。角器均用鹿角制成,有角铲和角锥两种。角铲两面磨得均匀,刃口平齐,薄而光滑

研究价值

穿洞遗址地表
骨器是穿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之多说明骨器已经成为当时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这些材料不仅反映远古人类在对骨器原料的选料、利用及相关的加工过程已很娴熟,也反映出当时的工具制作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远古人类具有了相当的聪明才智。骨器中的类型之多之新,如骨铲、骨锥、棒状骨、骨针及骨叉,可用于刮、削、缝制等劳动行为,说明远古人类已经有相当好的认知能力,能利用起身边的材料作为工具。另外,远古人类在与自然斗争的同时,还要与自身的疾病作斗争,在所发现的骨锥中,有的尖部还不到1毫米,不仅非常尖锐,且尖部极为光洁发亮且薄,同时又光滑坚硬,而尖的种类也很多,其用途无疑与锥、刺等有密切的关系;部分骨铲的刃部还向背面翻卷,坚硬而光洁发亮,这类似于中医刮痧的器械。因此骨锥和部分骨铲很可能是用在原始医疗技术方面,如果能得到证明,将是对远古人类生存能力和聪明才智的重大发现
穿洞遗址出土如此有特色的骨器,不仅丰富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骨器文化,增加了对这个时代加工骨器原始技术的了解,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骨器的类型、用途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基础研究材料,也对研究远古人类的在该地区的生存活动、探索当时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适应方略等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穿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2月1日,安顺市人民政府印发《安顺市全面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穿洞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2022年6月24日,穿洞遗址第三次发掘启动仪式在安顺普定举行。

历史文化

穿洞文化
1979年出土的磨制骨器
普定穿洞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被命名为穿洞文化。穿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晚期智人的智力比早期智人有显著进步,被称为“智人中的智人”,技术上有更多的创造。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进步的一大标志就是出现了骨器和角器。这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大发明,经过好几十万年才迈出了这艰难的一步。骨、角是那时制造工具的一种新材料,用它们制成的工具比石器要轻便得多。更重要的是,骨角器制作要求有更高的技术,因为骨和角的质地坚硬而富有韧性,要把它们肢解并做成器物,比加工石器要困难得多,需要经过切割、打磨、钻孔、雕凿等复杂工序
穿洞遗址包含不同的文化类型,早期和晚期无论在石料、工艺技术及器形上都有明显差异,在同一遗址中存在两种文化类型的现象也是很独特的。可以窥见石器制造技术的演变;早期以锤击法为主,偶尔使用砸击法;晚期则是锤击法、砸击法退居次要地位,而以锐棱砸击法为主。锐棱砸击法是一种新的制造,有别于寻常的砸击方法,具有区域性特征。这种新技术是水城人开创,以后经兴义人和穿洞人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贵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主旋律。在穿洞晚期文化层中,锐棱砸击石核和锐棱砸击石片越来越多,并用它们来制成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刃状器等工具。以锐棱砸击法制成的石器,在四川、西藏、广西、广东、台湾及菲律宾均有发现。然而,在时间上以贵州为最早,发展上也以贵州最为充分、最为典型
传统文化
穿洞遗址境域居住有汉、苗、布依、、彝族和白族等,不同的民族构成了多元文化形态和谐共存、百花齐放的局面。如汉族的地戏、花灯、铁水冲龙,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布依族的铜鼓舞以及各类传说、故事、硕歌、蜡染等。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既相互融合,又鲜明地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特色。这种多元共生,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汇聚和孕育出等文化人物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穿洞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城西南5千米处的新寨村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