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后,顶会论文还重要吗?

机器学习实验室

共 3092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12-18 20:37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374101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现在校招对于算法岗而言,非常的看重顶会,有多篇顶会会让最终的offer会上升一个level。既然这样的话,想知道工作了一两年后,再找工作时,顶会还会发挥这么大的重要性吗?如果有的话,工作后应该怎么发顶会呢?还请各位大佬分享下经验与看法。这里指的工作岗位是:算法非纯research岗位。

作者:王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374101/answer/2226404333
我的观点:如果后续的职业规划不是高校、研究院、大厂Lab,顶会论文只能锦上添花,不是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也会慢慢贬值。

刷这个问题很久了,而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原因在于今年夏天博士毕业,找工作期间已经明确了不在学术圈卷,不出国做博后。因此纠结的点在于各个大厂的Lab和纯业务部门。下面聊聊我的个人看法吧。

个人情况:博士期间做CV算法,积攒了一些顶会和期刊。今年七月毕业时,会议有三篇CVPR,两篇AAAI。期刊有一篇IJCV,两篇TIP,两篇TCSVT。全部都是第一作者。这些论文确实给我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学校期间拿到了各种奖励,找工作时顺利获得了各家公司还不错的offer。可是我很清醒,每个阶段积累的东西是不同的,这种顶会只是找工作的敲门砖,后面又可以吃多久红利呢?

工业界,纯粹发论文的部门是很少的,即便是公司的Lab,也有一定的业务压力。在业务部门,对于业务的理解,对于算法的功耗和性能的极致优化,端到端全栈的工程能力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有好的想法,解决了实际问题并对他人有启发式的创新意义,那么顺手发顶会,是双赢的选择。但是论文很难算作是业务部门核心的绩效竞争点。输出了漂亮的idea,发了顶会论文,但是项目没有落地,在业务部门毫无用处。

至于积攒顶会论文,如果后续面试大厂的Lab,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是对于年轻的研究员,想要退一步重回国内顶尖的高校,恐怕还是要多积攒一作的论文。而大厂Lab的很多工作都是research intern主要输出的,一作也自然多是实习生。而发一篇一作的论文,是真的耗费精力啊……

想到博士期间老板的话:想清楚每个阶段在积累什么,最后会变成什么。要时常为每个人生阶段画句号。前十几年的学习积攒了知识,变成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本科时候平时的优异成绩变成了保研资格;博士期间积累了论文,要努力把他变成各种奖项、优博称号、满意的offer。虽然老板的观点有点强调目标论。但想想,很多时候,中间的过程确实也仅仅是在支撑着结果。所以要想好自己每个人生阶段的规划,这个五年我做什么,下个五年我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些顶会论文意味着什么,又能带来什么?

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差别确实不小,入职几个月,我本人也一直在努力跳出以前做科研发论文的学生思维,想办法把之前学校培养的能力和实际应用场景相匹配。很多事情我也想不明白,只是选择了便要坚定走下去,前路仍然坎坷啊……


作者:Luke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374101/answer/1754289502
我理解的问题意思:顶会paper是否对业务算法岗(R&D)发展(跳槽)有所帮助
先说观点:顶会是重要加分项,但不是必需。

简单介绍下我的背景,工作时长不止2年半的算法练习生,FinTech公司工作一年半多后社招(无paper)跳槽BAT,如今已经入职快一年,中间也面试了一些应聘者,自认为有些一线经验可以分享。


在鹅厂,算法工程师可以分为纯研究岗和应用岗两个类别,其他公司应该也类似。据我所知,纯研究岗坑位较少且大部分是PHD,其主要工作是研究各种前沿技术,对于ta们而言,顶会是升级打怪的护身符,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大部分人进来其实都是应用岗,也就是问题中的算法非纯research岗位,主要负责将各种算法落地来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看到,纯研究和做应用的发展路线是存在差异的,自然对候选者的要求也不一样。

对于应用岗来说,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你的算法带来了怎样的业务收益?复用性高不高?技术影响力几何?不难发现,顶会paper可以直接作用于技术影响力,但根据我的经验,并不是证明技术影响力的唯一途径。

反应在对面试候选人的考察上,我们并不会唯paper是论,更多是看这个人是不是能有产出?是否适合团队?

那是不是顶会paper就一点都不重要了呢?其实也不是,顶会paper就像一件美丽的衣裳,路过的人总是忍不住会多看两眼。作为AI领域的顶级学术成果,我们如果在扫简历的时候发现有paper,我们一般也捞出来认真读下,对于简历的曝光其实帮助不小。但就像上文说的,我们更看重候选人的综合能力,现实中也确实遇到过有paper但不接地气的情况。

换个角度跳出来看,除了工作跳槽用,一篇好的顶会paper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圈子内的影响力。国内的AI圈并不大,某某大牛可能就和你在同一个微信群里,一篇好的paper+一个可复现结果的github repo可以迅速提升我们的知名度,如果真的能做的这一点,还需要担心找工作吗?


作者:Houye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374101/answer/1750557765
重要,在我实习过的两个业务组都会看重。

为了让做的东西得到别人认可,最好有顶会支撑。晋升答辩的时候,别人有顶会,你没有,就感觉弱了一点。

再功利一点的说,发一篇A奖励1W,专利一个3k-5k。

不过工作以后可以招research intern带飞呀,一年招两个,一人搞两篇,比在读博士产出都多。。。


作者:小赖sqLai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374101/answer/2209511316
不管在任何公司,顶会都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贡献。
当然,我其实更强调的是差异化竞争,这才是你在工业界好好发展的最核心因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项目落地肯定是都有的,大家之间的差异无非是你做了10个业务,我做了15个业务,这往往并不能太好判断出两者的能力差距,那么决定你是否能拿到更好绩效,或者能否决定你晋升的必然是其他的差异点。

无非是以下这些了,偏学术方面的,顶会发表和国际比赛,偏业务方面的,核心级的专利(一般都要有充足的novelty外加非常不错的业务收益,付出的精力不见得比投个B类会议轻松)和核心业务(非常看运气了,有时候真不是能力强就能争取到的)。

另外,对于一个三年资历的算法工程师,业务经验必然是少不了的,大多是已经是一个资深熟练工了,这时候如果跳槽,缺少学术产出,或许你只能拿个阿里p6,但是有那么一两篇论文和比赛,要个p7几乎是标配了。因为面试官很难根据你上家的工作来评定你到底是什么水平的人才,业务相关的收益,有时候过于主观,下家不一定认可计算逻辑。这种时候只有顶会或者比赛才是业界的硬通货,有助于你在大多数人中脱颖而出。


往期精彩:

 时隔一年!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理论与代码实践指南.pdf第二版来了!

 基于 docker 和 Flask 的深度学习模型部署!

 新书预告 | 《机器学习公式推导与代码实现》出版在即!

浏览 10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